分议题报道丨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

2022年11月20日,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既注重实现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创新,又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互通,所以,在此理念基础上共设立十个分议题,即文学批评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专题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及批评实践、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以及民间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论坛与会者在评议老师和各组主持人的精心组织下,畅所欲言,交流互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学批评专题研究


西南大学蒋裕涵博士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文学批评专题研究”分议题共有5个小组,由蒋裕涵、刘棋文、颜乐等10名同学主持,由徐敏教授、李远老师、王海龙老师、肖祥副教授和胡俊飞教授分别担任小组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计83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与会者紧密联系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发展动向及前沿问题,围绕性别、身份、身体、人民性、文明、后人类等多种主题,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法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展开了深入探讨。讨论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批评资源方面,包括中国古典的诗话理论,如刘勰《文心雕龙》的“神用象通”“明道”和中国现代的批评思想,如钱锺书“论道”与“谈艺”。还有西方的经典批评,如柏拉图的灵感说和摹仿说、康德的“想象力”、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疯癫与权力理论等。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日本的批评观念,如紫式部的“物语论”和柄谷行人的“言文一致观”等。在批评形态与环境空间方面,从社会时代、历史政治、作家创作、商业经济等不同立场,对文学在革命中的位置、刊物的批评空间、作家创作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批评家本身及其思想方面,对批评家个人的学术经历及理念思路、批评家不同选本的特点及意义、批评家的主体性建构等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细节动向。在批评热点方面,集中于跨界研究,如从小说到电影、从诗歌到交响乐的审美与叙事转换,人工智能与文学的“新异化”,文学史观与批评的互动研究等。

总体而言,本次“文学批评专题研究”分议题的与会者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作了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与推进,呈现出文学批评研究的丰硕成果。解读视角的不断更新,研究视域的不断扩大,新的史料与作品的不断发现与更迭,使得文学批评研究不断取得了新突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专题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闫媛媛博士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专题研究”分议题共有1个小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闫媛媛博士和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李凌晨同学主持,由华中师范大学的万娜副教授担任评议老师,共有14位发言人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发言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其中的具体理论进行了深度上的挖掘或创新性的阐释,这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涉及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如早期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实践;二是从微观角度上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劳动”、“人民性”以及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分析;第三种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生发阐释,包括在当代视角下审视《保卫马克思》一书中的现代性表达与当代延伸,以及对科幻作品中的“赛博朋克”文化景观进行生态马克思主义式新意解读;第四种是对具体理论家及相关文本的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其中探讨最多的理论家是卢卡奇与伊格尔顿,包括卢卡奇早期美学思想中的形式指向与晚期著作《审美特性》中艺术同质媒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及伊格尔顿的文艺形式观与“意识形态”理论。此外还涉及到巴迪欧与朗西埃相关理论的异同比较、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结构性悖论与解决方案、阿多诺的否定性辩证法的相关研究。

总的来看,本议题的发言结合了具体的理论家与文本,运用了经济学、伦理学、生态批评等跨学科批评方法,不仅关注到了中西两种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能以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等多视角的观点解读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因而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特点,同时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及批评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李璇卿同学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及批评实践”分议题共有3个小组,由于航、潮莉、王婉楹、李璇卿等六名同学主持,由陈芬老师、王青璐老师、杜娟教授和刘兮颖教授担任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53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发言聚焦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术语和批评实践以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探讨和分析。研究的作品囊括了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如《古事记》《卡斯特桥市长》《安提戈涅》、族裔小说如《宠儿》《天堂》《天佑孩童》、科幻小说如《快乐基因》《我这样的机器》《克拉拉与太阳》等类型;涵盖了散文、小说、戏剧这三种文学体裁;创作时间覆盖了古代、现代和当代。在这些发言中,涉及最多的是各个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关键词的批评实践。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选择,都是本分议题的高频热词。除此之外,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研究也不在少数,这些研究分别结合了叙事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及生态批评、空间批评、后殖民批评等批评方法,拓展了看待文学作品的视野,能从更全面的观照中挖掘出作品更深刻的内涵。还有一些研究将共同体、后工业时代、后人类、人工智能、赛博朋克等时代热词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起来阐释各类文学作品,而这样的阐释,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新尝试。整体来看,本分议题与会者们研究的文学作品种类丰富、体裁多样、时间跨度广,研究方法 和切入视角呈现出多元、立体、前沿的特点。

总体而言,本次“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及批评实践”分议题与会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们的点评精彩纷呈,多元化地体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本体论、跨学科属性、紧贴时代热点的三重特征,既经典又现代,充分展现和发掘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包容性和未来发 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型


华中师范大学盛箐同学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型”分议题共有1个小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盛箐和陈子迅同学主持, 由华中师范大学刘涛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共有来自香港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12所高校的17位发言人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与会者紧密联系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发展动向及前沿问题,围绕性别、身份、身体、人民性、文明、后人类等多种主题,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法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展开了深入探讨。讨论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在批评资源方面,包括中国古典的诗话理论,如刘勰《文心雕龙》的“神用象通”“明道”和中国现代的批评思想,如钱锺书“论道”与“谈艺”。还有西方的经典批评,如柏拉图的灵感说和摹仿说、康德的“想象力”、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疯癫与权力理论等。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日本的批评观念,如紫式部的“物语论”和柄谷行人的“言文一致观”等。在批评形态与环境空间方面,从社会时代、历史政治、作家创作、商业经济等不同立场,对文学在革命中的位置、刊物的批评空间、作家创作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批评家本身及其思想方面,对批评家个人的学术经历及理念思路、批评家不同选本的特点及意义、批评家的主体性建构等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细节动向。在批评热点方面,集中于跨界研究,如从小说到电影、从诗歌到交响乐的审美与叙事转换,人工智能与文学的“新异化”,文学史观与批评的互动研究等。

总体而言,本次“文学批评专题研究”分议题的与会者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作了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与推进,呈现出文学批评研究的丰硕成果。解读视角的不断更新,研究视域的不断扩大,新的史料与作品的不断发现与更迭,使得文学批评研究不断取得了新突破。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王子铭博士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分议题共有2个小组,由卢奕婷、梁靖羚、樊帆、王子铭四名同学主持,由周晓露教授和颜芳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32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发言聚焦于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会议讨论涉及理论家众多,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阿多诺,现象学代表的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梅洛庞蒂,解构主义的德里达、布鲁姆,以及巴迪欧、德勒兹、巴赫金、拉图尔等在文学批评研究中方兴未艾的学者。同时,会议涉及到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索,对文化记忆和人类空间的考察,对情动理论和情感批判的关注,对拟剧理论和对话思想的探讨,以及结合批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在这些发言中,涉及最多的是与当下和未来关系密切的科技。例如有发言人探讨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艺术斗争形式,亦有审视了后人类语境下文学身体内生性问题,或发掘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批评跨学科发展之必要性,或解读了加速社会背景下科幻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或考察了后疫情时代中韩疫情文学的生产与突围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聚焦点是生态批评。例如有发言人从“田园”这一隐喻出发梳理了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亦有以海德格尔和哈曼为中心,揭示了艺术活动中的人-物的关系,或挖掘了拉图尔物性思想对生态批评的启示,或评述了杰弗斯的生态批评思想等。

总体而言,“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分议题的各位发言人立足于现有理论资源,结合现实语境,对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进行了再探讨。会议中发言热烈,讨论积极,展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评议老师们的点评更是给大家带来了方法的思考和观点的启发。


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


山东师范大学许耀义同学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分议题共有2个小组,由许耀义与魏宇,钟祖流与聂志欣四名同学主持,由黎杨全教授和李炜副教授分别担任小组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计36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发言聚焦于新媒介文艺作品的文艺现象,对电影、纪录片、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多种新媒介中诞生的现象与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在这些发言中,涉及最多的是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实践,各位与会者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切入网络文学,比如人物形象演变、消费文化影响、快感生成机制、类型文学特质、外来文化转换、网络史料整理等角度,这些不同的关注角度也展现出了网络文学所蕴含的复杂脉络与探索可能。除此之外,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剧本杀、先锋艺术、电子游戏等诸多文艺作品与现象都被纳入到本议题的研究视野中,进行跨学科研究也不在少数,这些研究分别结合了叙事学、传播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及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等批评方法,拓展了文艺研究的视野。还有一些研究以“文化”作为核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外来文化的本土转化,当代文化的建构也构成了这些研究者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对于文化的关切,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尝试。整体来看,本分议题与会者们研究的文艺作品种类丰富,研究方法和切入视角呈现出多元、立体、前沿的特点。

总体而言,本次“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分议题与会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们的点评精彩纷呈,体现了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跨学科属性、紧贴时代热点的双重特征,充分展现和发掘了新媒介文艺批评的包容性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


湖北大学刘昕博士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分议题共分为3个小组,由秦亚轩、沈靖雯等6名同学主持,由华中师范大学的王仁宝老师、窦金龙副教授、杨晓帆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48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议题的发言主要集中于对新世纪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及其作品的探析,对新诗的创作与发展现状的论争和对在当下仍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作品的研究上。在新世纪小说方面,发言者以《文城》、《瞻对》、《繁花》、《一句顶一万句》、《高兴》、《民谣》等作品,以及莫言、残雪、毕飞宇、王朔、东西、张者、田耳等作家的作品为中心,对小说中的温情书写、苦难书写、母性书写、女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诗性书写、空间叙事、暴力叙事、民间化叙事、代际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学术阐释。在新世纪诗歌方面,发言者将关注点放在了新诗现状辨析、韩东等诗人的诗歌特色、新诗有无传统的论争上。在经典作品方面,发言者从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与经典之困、奇观化书写、疾病叙事等批评角度对《活着》、《妻妾成群》、《虚构》等作品阐发了新观点。除此之外,在这些发言中,值得关注还有发言者对乡土写作、非虚构写作、底层写作、军警题材写作、新文类写作,以及古典与传统的现代性转换、新时期现实主义的传统承继、国产电影中的黑色叙述、东北文艺复兴的再考辨的精彩论述。

总体而言,本次“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分议题参会者的发言内容新颖丰富,对新世纪热门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探讨,对于参会者的知识面与学术视野的丰富与开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


华南师范大学李楚瑶同学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分议题共有4个小组,由李炜钰、骆羽芯、曾笏煊、王伟等八名同学主持,由苏小露副教授、严辉副教授、员怒华副教授和余迅老师担任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66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议题聚焦于中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涵盖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创新性理论阐释和文本再经典化研究,囊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在古代文学方面,发言者或从中国古代文论的角度出发,对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进行深刻的阐发;或运用空间叙事、精神分析、文学地理学等现代批评理论对《牡丹亭》《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作品进行创新性的剖析。在现代文学方面,发言者以茅盾、张爱玲、老舍、钱钟书、冯至等作家作品,和五四“问题小说”、鲁迅纪念话语、《阿Q正传》英译本等为中心,从文体特征、文学空间、文化传播等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当代价值、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化逻辑、海外传播与接受等问题进行了具有深度的学术阐释。在当代文学方面,发言者以《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私人生活》等作品,和汪曾祺、史铁生、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民族国家话语、空间叙事、女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影视化改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整体来看,本分议题与会者们研究的文学作品种类丰富、体裁多样、时间跨度大,研究方法和切入视角呈现出多元、立体、前沿的特点。

总体而言,本次“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分议题与会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们的点评精彩纷呈,与会者立足古今中外的多元化理论资源,对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做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独创性阐发,充分展现和发掘了经典文学作品研究新的增长点。

 

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


南开大学赵艺瞳博士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分议题共有8个小组,由吴茜、罗理浩、王星儿、张鑫、汪希、刘召禄、殷丽珊等16名同学主持,由黄晖教授、杨建教授、王树福教授、曾巍副教授、刘云飞老师、刘永清副教授、王璐副教授以及熊卉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者共140人。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发言聚焦于外国文学经典的跨学科解读与相关前沿问题研究,将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置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学科的互动背景之中,从而对文本的生成与意义建构进行了全新审视。在研究对象方面,本议题的研讨不仅从古至今涵盖了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个传统文类,也囊括了诸如族裔文学、战争文学、科幻文学、女性文学等多元文学类型。在批评实践方面,本议题关涉到了空间批评、后殖民批评、生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研究等当代外国文学经典批评范式,并结合共同体理论、创伤理论、身份认同理论、文化记忆理论以及身体理论等诸多理论热点,从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别的多维视角出发,对外国文学经典中的族裔属性、疾病书写、生态关怀、文化翻译传播等具体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也有具体而微的文本解读,既有现实关怀的温度,亦有展望未来的高度。

总体而言,本次“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分议题与会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们的点评精彩纷呈,多元立体地反映了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路径经历了从文本批评到文化批评的转型,于各种文学思潮与批评理论的相互激荡中透析新时代语境下作家们对历史的再现与反思,在探寻文学独特性与他者性的同时,也强调着对文学与批评自身的省察。

 

民间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 


南京师范大学颜都烨同学代表本分议题进行汇报


“民间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分议题共有1个小组,由广西师范大学的刘丝雨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颜都烨同学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静副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马都尕吉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共18位发言人实际参会并宣读论文。


本分议题各小组合影

 

本分议题的发言聚焦于国内外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的研究热点,对特定的作品或民间文学背后的文化展开了探讨和分析。研究范围非常广,国内包括汉族、鄂伦春族、壮族、柯尔克孜族,世界范围内横跨两河流域、埃及、日本、中美洲和基督教影响地区,涵盖了神话、传说、颂歌、史诗、叙事诗、词典、民间故事、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创作时间覆盖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本议题聚焦于国内外古今各时代民间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以当代的学术视野对传统民间文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如对女娲神话、劈山救母神话、羽蛇神崇拜、埃及神话水崇拜等古代神话进行了当代再阐释,推动了民间文学发展创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民间文艺的创作实践。在研究方法上,本议题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讨论了不同民族同一类别或同一主题的民间文学如何相互借鉴或影响,如“望夫石”和“应人石”传说、《孔雀东南飞》和《双飞鸟的传说》、世界各地月亮神话、中日“两姐妹型”蛇郎故事等。同时,本议题也非常关注柳宗元、关羽等神化的历史人物,重在剖析其大众影响和文化价值。

总体而言,本次“民间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分议题呈现出了多元的讨论形式,研究方法和切入视角新颖、立体、前沿,老师们的点评富有引导性和针对性,加深了同学们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批评研究跨学科的特征和具有包容性的发展潜力。

 本次论坛旨在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特色和优势,以网络连通的方式实现各高校、各专业大学生之间关于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的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以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大学生科研互动平台。作为“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坛的良好起点,本次论坛激励了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创新,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共进,为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

简   介

“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本论坛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特色和优势,以网络连通的方式实现各高校、各专业大学生之间关于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的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以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大学生科研互动平台,以开放的跨学科视野促进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论坛既注重实现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创新,又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互通,所以,基此理念并以学科为参照共设立十个分议题。从参会情况看,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国151所高校的520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博士生130人、硕士生313人、本科生77人。整体上,本届论坛参会者呈现出地域分布广、学历层次丰富、专业背景跨度大的显著特点。作为“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坛的良好起点,本届论坛将努力激励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创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共进,为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

 

 


请选择登录身份

授课老师

普通用户

欢迎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如您已忘记密码
可联系教研室客服找回密码

400-000-000

欢迎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设置

管理头像

上传

用户名称

个人介绍

取消

王洪涌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一、个人简介

王洪涌,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1.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或训诂学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2.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文化解密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教师口语中国语言学史

研究生课程:

汉语词汇专题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词汇和汉字教学研究

在线课程:

中国大学慕课网:汉字文化解密(主讲)古代汉语(参与)

云上中文:汉字文化解密 古代汉语 汉字解密 中国语言学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二、科研成果

(一)项目: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