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报道丨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

2022年11月20日,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在分组讨论环节,500多名学生分为30个小组展开交流和探讨,讨论的议题涵盖了文学批评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专题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及批评实践、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以及民间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十个重要方面。与会者积极发言,交流互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 1 组

第1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棋文和武汉大学硕士生刘文翰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徐敏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现当代文学批评视角出发,从国内外批评家理论体系、批评思想阐述和文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陈美惠、侯营、李耀威分别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文学批评整体观、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和胡风的文艺理论体系建构展开了深入探讨。林钰璋和刘莹分别对齐泽克的艺术本质论和蒙田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刘文翰围绕语义、历史及历史语义,论述了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批评的逻辑层次。苟健朔围绕文学在革命中的位置,深入探讨了茅盾与革命文学派的论争。李思捷从毕达哥拉斯文体出发,提出文学批评需走向“个体化文体”,才能实现真正的文体革命。刘棋文围绕复魅的特征、类型及发展动因考察,对复魅在当代文论中的生发过程展开了探讨。朱碧滢从洛特曼结构诗学视域出发,就其对《一个俄国旅行家的书简》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洛特曼的阐释与传统阐释具有不同的逻辑基础。崔谦聚焦于1996-1997年《南方周末·文化观潮》刊载的文学批评类文章,认为作者、读者、编者的对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批评空间。廖明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认为“性别问题附属于阶级矛盾”的主张仍是启蒙叙事的延续。温艳玲探讨了比较文学与文明叙事,认为比较文学实质上置换为关于文明的元叙事,内在地勾连着文明深层的叙事逻辑。林一圣围绕柏拉图的思想,提出“灵感”所包含的原始诗性思维与“摹仿”体现的逻辑论证思维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神与“理念”的冲突。丁欣从《阁楼上的疯女人》入手,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建构与社会文化分析的联系纽带如何形成。陈子潇探讨了朗西埃提出的对一切异质性进行重估的“政治主体化”实践,认为这一主体化过程显示出了一种美学上的“非人”运作。


第 2 组

第2组由湖北大学博士生颜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李元庆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付林鹏教授评议。本组论题广涉中国古今文论经典与文论大家,从诗论、文论、词论多方面对中国古今文艺思想进行了讨论。陈洪珏、王玉洁、胡鸿睿对文论大家刘勰进行了重点关注,对刘勰哀祭文的文体观念、《文心雕龙》中“清”的范畴、“情”和“志”在“物”中的统一进行了详细考辨和阐释。陈佳乐在诗学史的角度,对欧阳修“穷而后工”诗学观的接受和推演,进行了详细梳理。付清通过跨学科的角度,对东汉文论与书论“观物取象”的融通进行了阐发。黄章彬对于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庄子技艺美学,进行了探索和讨论。李胜垒从诗学观和审美倾向出发,将朱熹对陶渊明的崇慕、师法详尽探讨。李元庆关注到了刘熙载不为学界所重视的身后遗作《游艺约言》,对刘熙载“尚本色”的文艺批评观加以阐发。李志明注意到钱锺书道艺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一脉相承,并进行了详细考辨。刘泽华以皎然《诗式》及其诗学阐释为中心,对皎然推崇谢灵运诗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讨论。陶承昊注意到了王若虚《滹南诗话》的批评语体,并将其与传统“象喻式”批评加以比较。吴荷花从字法、句法、篇法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欧阳修表、奏、启文的文章艺术。吴居峥通过对《孔子诗论》的论诗原则及阐释途径的研究,弄清了《诗经》由诗本向经本的历史演变途径。颜乐探讨了陈洵《海绡说词》对“常州派”词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海绡说词》由初稿到最初成型的过程。张义明在“家国之思”的背景下,对郭绍虞“狂狷”论进行了详细评述。赵源对戴表元诗学中,师承、宗旨与源流进行了探寻。周艳和注意到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辨难易”的诗学批评方法,并且进行了详细探究和考辨。


第 3 组

第3组由湖北大学博士生柯梦娜、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胡雨萱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王海龙老师评议。本组主要围绕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观点学说进行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略文学、史学、美学、哲学、社会学、音乐学、心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杨凌云则从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作品中关注其道家思想内涵。陈易民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探讨其带给现当代文学的契机与警示。在文学理论的当下阐释方面,葛荣凯探讨了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康雯则从伊格尔顿的作品《如何阅读文学》中探讨新形式主义何以可能。马可分析了王尔德对现代美学与文学批评之功用的看法。吴雅茹对柄谷行人的“言文一致观”进行解读,认为柄谷行人解构了日本现代主体的自我同一性。本组也有许多精彩的文学批评:贾宝用神话原型批评阐释了布莱恩•弗里尔的代表剧作《生活区》,认为其是一出“现代希腊悲剧”。侯帅从荣格的自然生态思想出发,探讨了寻根文学的自然精神。张宇探讨了瘟疫视角下伦敦现代社会萌生的重要征兆。柯梦娜从自我认同理论分析了孙惠芬的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中的返乡者经历的认同困境。曲美潼认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体现了周作人在3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的科学进化论史观。胡雨萱探讨了老舍的创作与时代的纠葛,认为其文学创作就像是“带着脚镣起舞”。武佳杰谈论了于友先《河南新文学大系·总序》对文学豫军的文学批评。赵婉妍探讨了知识分子观的公共角色转向。周晓坤从“文气论”传统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李修文的散文。本组选题也涉及到了文学的视听特征。何雨阳对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与叶夫图申科《娘子谷》进行跨界研究,探讨“诗”“乐”何以共鸣。金子从听觉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中的听觉书写。


第 4 组

 4组由西南大学博士生蒋裕涵、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甘乐韬主持,长江大学肖祥副教授评议。本组讨论运用叙事空白、艺术构形、空间身体、后人类、福柯的疯癫与权力等批评理论,从女性、儿童等不同视角,对中西方各类作品展开了讨论,进行了相应的文学批评与实践。涉及理论研究、作品研究、思想研究、跨学科研究等不同方面。其中,张雪琼探究了文学叙事空白作为不在场的在场的符号学内核意义。何书英也借助叙事空白理论,对《陆犯焉识》中冯婉喻的失忆症进行剖析,从个体失忆到集体失忆,折射出对社会文化症候的思考。杨雅迪对卡西尔艺术理论中的构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展现了卡西尔独特的符号学眼光。明杭借助厄休拉·勒古恩的黑暗三部曲,对后人类时代的主体建构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得到对当下伦理秩序的新启示。甘乐韬和吴丹妮运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和权力理论等,分别对《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矛盾情感和理查德·鲍尔斯《迷失》中的儿童书写进行了新解。王彦珍探究了鞠利《在新疆长大》中儿童与成人双重话语并置的叙事策略。王东辉对日本平安时代女性物语创作进行探源,认为紫式部的物语论肯定和确立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价值观,为女性物语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周建冰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身体理念,从伍尔夫创作《一间自己的房间》的现实社会空间到作品中想象的理想社会空间,论述英国女性写作差异空间的产生机制。王亭绣月分析了谭正璧《当代女作家小说选》在选本标准、分类和次序三方面的特色。蒋裕涵和王秋实聚焦1980年代的先锋小说批评和非自然叙事,凸显了新时期文学的独特价值。郑雪礼以大地为中心梳理了新时代文学经典的生成。刘佳敏和石越帆用跨学科视野探究《刺杀小说家》和《放羊的女人》由小说到电影改编的互文性、审美与叙事转换以及文化重塑等。


第 5 组

第5组由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路悦巍、中山大学硕士生李蕤桐主持,长江师范学院胡俊飞副教授评议。本组主题为文学批评专题研究,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种视角的探讨。耿晓坤以新理论为指导,解读科塔萨尔经典作品中超前的动物观。韩知霖在发现王尔德美学理论研究局限的基础上找到了其美学思想与艺术现代性的互文性。康欣欣将文章放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之下来理解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深刻批判。李蕤桐通过分析“灵韵”在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星座化批评观与现代商品神话等不同分析视角下发挥的作用,探讨本雅明理论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刘薇祯从柯勒律治的诗歌批评理论中总结了四点诗性语言的审美标准。路悦巍通过分析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发现作者在科幻外壳下,探讨的是人类内心普遍存在的情感发生机制和多重情感的具体内涵。冉浩妍选取王尔德作为研究爱尔兰后殖民主义风潮的典型人物,试图呈现爱尔兰后殖民文学的现行研究路径及其中蕴含的争论与矛盾。宋子璇采用身体政治视角研究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认为其理论有助于发现新媒介文艺现象中的身体不平等表现。孙然从心理批评的角度分析了巴尔扎克《驴皮记》中的人物法埃尔及“驴皮”的隐喻意义,从而印证文学作品既为作家的心理投射,也是读者的心理再创造。王啟泽从不同角度对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展开研究,重点论述其文本理论限域性、生成性和游戏性这三种接受主体立场。邢旭通过《论毕尔格的诗》与《关于四百个年轻抒情诗人的简短报告》这两篇诗评分析席勒与布莱希特的诗歌美学思想差异。叶夏弦运用后现代改编理论分析当代戏剧舞台中俄瑞斯忒斯的改编情况。曾勍从本雅明的《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两本专著出发,寻求其批评风格的理论依据并加以反思。赵志龙通过对英美派“女性形象批评”自身内涵“文本”维度的挖掘、流变脉络的梳理与反思,试图开拓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新的视角。

 

第 6 组

第6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闫媛媛、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凌晨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万娜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视角出发,对相关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理论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借助意识形态、艺术伦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理论进行了个案研究及对比研究。蒋相杰、姚一诺立足于中国语境,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早期形态中的知识化与知识生产,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进行了分析;孔艳坤、赖欢、李真切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具体的哲学主题,探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流动的文本与自由劳动的问题、人民性问题以及文本的多元决定观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建构作用;刘家言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观察了焦虑、危机与悲剧叙事中的赛博朋克文化景观;此外小组还对几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艺理论和相关文本进行了个案分析。其中陈雪瑶、谢思敏聚焦于伊格尔顿的文艺理论,各自探讨了中国学术界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主题学研究,以及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李凌晨、闫媛媛分别着眼于卢卡奇早期和晚期的美学思想,对于卢卡奇思想中的形式指向,以及晚期著作《审美特性》中的艺术同质媒介的个体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董鹏对巴迪欧和朗西埃的文艺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剖析了二者“政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政治的异同;亢君妍从当代视角出发,分析了《保卫马克思》一书中的现代性镜像表达与其当代的延伸;肖梦哲在布莱希特的“第四堵墙”的推翻和重建中,发现了其理论中的结构性悖论与解决路径的可能性问题;赵志凯注意到了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的幽灵。


第 7 组

 7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于航、本科生张祎诺主持,武汉纺织大学陈芬老师评议。本组主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族裔文学、戏剧、儿童文学等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探讨,并结合双重叙事进程、创伤理论、空间理论、记忆理论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尚芷萱、杨达聚焦于族裔文学的伦理问题,从种族问题、殖民问题等角度剖析当代社会伦理、移民身份、伦理共同体的建构。李欣玲、魏慧颖、于航、张祎诺从戏剧文学作品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关注大众媒体书写等手段,分析作品中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张朝阳、崔子涵将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相结合,对作品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加以阐释。朱娇剖析了《群山回唱》人物创伤的成因、症候及修复与伦理身份的动态关系。艾伦探究《局外人》中默尔索行为对加缪伦理思想的阐释。孙宝琳运用空间理论与脑文本概念探究爱伦·坡创作的深层伦理与叙事内涵。侯贝妮关注《卡斯特桥市长》中人物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从伦理维度探讨人物悲剧成因。吴佳琪结合家庭系统理论,分析个体心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汪俊辉对比《悠悠岁月》与《人世间》两部作品,从个人、生活及记忆共同伦理探讨两者伦理观念的互文性。杨水婷运用德勒兹的生成理念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时夏燕分析《柳林风声》中不同的动物形象,关注动物叙事中的伦理问题。


第 8 组

第8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潮莉、硕士生华欣蓓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杜娟教授、肇庆学院王青璐老师评议。本组主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族裔文学、科幻文学、马华文学等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借助科技伦理、社会伦理、记忆伦理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华欣蓓、吕子昂、徐细燕对科幻文学中的伦理问题予以关注,解读了不同作品中的人机伦理危机、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科学选择及伦理教诲。董文慧运用三重视角解读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普拉东诺夫小说的科技伦理思想。高添、高佳睿、郭晓睿、李海童、黄蕾、刘晨茜关注到了族裔文学中的伦理问题,对黑人、黑白混血儿、犹太人群体的空间建构、创伤书写,以及他们面对的伦理困境、伦理选择、肤色伦理、社会伦理、“同化”主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韦丁华和杨慧莹分别关注到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家黎紫书、翁弦尉,分析了《流俗地》中的伦理身份诉求、共同体想象以及《游走与沉溺》中的欺骗主题。潮莉和彭昀迪结合了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分别研究了《启蒙之旅》和《在小船里》的伦理表达,伦理身份、伦理困境问题。杨新颖解读了库切的经典作品《耻》,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试图挖掘流散主体的精神迷思与原乡追寻。黄炫智分析了《微笑》中的伦理道德。任梦怡关注到了越裔美国作家阮清越的短篇小说集《难民》中的短篇小说《美国人》,回到主人公的伦理困境,解析了他的伦理选择历程。梅雪结合创伤理论、记忆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了《我的米海尔》中的创伤记忆与伦理书写。

 

 9 

 9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李璇卿、王婉楹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科幻文学、族裔文学等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借助叙事伦理、医学伦理、性别伦理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黄佳英、刘双怡、王婉楹和冯李瑶对科幻文学中的伦理问题予以关注,解读了不同作品中的人机伦理危机、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高廷煜通过分析认为美国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呼吸》对管窥后人类主体性、前形而上学的伦理、及古典人文主义等议题提供了重要素材。李璇卿分析了《玻璃动物园》中的伦理身份困境及其艺术和舞台呈现。刘冰青关注到《在家在动物园》中的伦理混乱,探究了阿尔比对重建都市社会中伦理秩序的渴求。颜欣萌则探讨了悲剧《科利奥兰纳斯》中的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马睿泽分析了《榆树下的欲望》中男性中心伦理背景下的伦理认同、规训与反叛。黄烨研究了《枕头人》中的元戏剧特征与叙事伦理,认为该作品通过引起道德争议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伦理诉求。韩利敏发掘了韩江《素食者》中的医学叙事的伦理价值。张迪在土地伦理视野下研究了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重现美国20世纪后期的西部伦理关系。张羽西从边缘人的形象出发,解读了奈保尔的《米格尔街》。郑冰清解读了《荒原狼》中人物的伦理身份。骆秦和张圆皆关注女性的伦理困境,分别剖析了《湖面如镜》和《美国式婚姻》中女性的伦理困境及选择。史伟丽从家庭伦理视角探析了《无声告白》中的夫妻与亲子关系。陈莹莹以须佐之男命的伦理选择为中心,阐述了《古事记》中皇权伦理的建构。


第 10 组

第10组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许耀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魏宇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新媒介批评的视角出发,对网络文学、电子游戏、动画电影等艺术形式中的现象展开了探讨,并借助叙事学、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刘慧慧、宋爽、杨浩然、张琛笑、王梓鑫、许耀义都聚焦于网络文学,刘慧慧关注网文女性主人公形象的发展演变,杨浩然研究了网文读者的二度创作,王梓鑫批评军旅小说中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张琛笑分析了消费主义和怀旧叙事之间的矛盾,宋爽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网络文学的快感书写,许耀义探究国内网文对于克苏鲁神话元素的变异接受。李昱和徐千千都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美学建构,李昱以生态美学探究《众神之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徐千千在《河西走廊》中挖掘古典中国符号对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建构作用。向珂昕从《蝴蝶夫人》的电影改编着眼,在叙事视点转换中透视权力关系。魏宇运用后殖民理论,探讨《瞬息全宇宙》中二代华裔面对的文化身份建构危机。杨柳以动画电影《白蛇》为案例思考传统民间故事在新媒介中的重构。田锦关注整体的新媒介生产,认为需要健全监管机制。孙孟华对短视频文艺批评中过度浓缩的解读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批评。胡又月聚焦电子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展现出的“赛博人”的生存困境。李俊芳借《王者荣耀》中桑启角色的塑造探讨游戏角色文本构建的叙事新可能。郭佩佩以新海诚动画电影《天气之子》天气元素为切入点,反观日本文学中的自然意识。刘雨珂从存在主义出发,分析科幻动画《瑞克和莫蒂》中体现的哲理思考。邴巧梅探讨徐冰的艺术作品《蜻蜓之眼》中展现出的监控录像脱离实用功能后带来的思考。

 

 11  

第11组由兰州大学博士生钟祖流、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聂志欣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李炜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这一视角出发,对网络文学、网络剧作、视频游戏等就具体创作、传播与接受展开了探讨,并借助媒介传播学、符号学、接受心理学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胡媚、李振铎以网络文学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作为文学外部影响的新媒体与消费文化对网络文学的影响。高可、李梦菲、林敏则以网络视频、剧作为研究中心,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功能及传播模态。李春熠、曾润围绕剧本杀、剧本娱乐,对剧本杀的艺术想象予以解析,分析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剧本娱乐热成因、本质与影响。刘艳、张建颖、尹金燕、刘丽君等专注于探讨传统文化、中国气派借新媒介而形成的发展态势的研究,分析“文化符号论”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动画作品的进步与徘徊,盘剥新媒介视听空间中的“国风”文化现象,探寻文化剧情舞蹈节目的空间破壁与仪式重构的融合实践,以及管窥论新媒介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仲奕宣以影视剧字幕为研究对象,对字幕里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误用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聂志欣以比较研究的视域,关注交互性视角下中西网络文学比较,关注核心为“人的在场”。王浩宇着重分析了网络史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王久衔从题材上“现实性”不足、艺术上“文学性”不足两类声音来谈以“发现真实”为核心的网络小说批评方法。薛岩从影视人类学视域就乡村纪实短视频进行研究,指出乡村纪实短视频为影视人类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钟祖流分析了元宇宙背后文学的生产样态,关注算法、读者想象共同体以及“代际差异”对网络小说生产的影响,探讨网络小说生产的元宇宙体系架构与难题。周冠宁关注的中心为基于粉丝社群的二次创作而形成的同人写作现象,探究同人写作的多重互文性、写作的群体性与语境性,分析了构成同人写作的基础要素。


第 12 组 

第12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梁靖羚、西南大学硕士生樊帆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颜芳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关注“后理论”转向思潮下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态势走向及其批评实践。林梓豪追溯了德勒兹艺术时间论的康德源头,认为其将艺术定位为时间的脱节所造成的自身“可见性”这一观点是对康德“时间图型”与先验想象力问题的深化。梁靖羚、张旎、柳诗琪、阮胤杰则由“后”返“初”,分别追溯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后理论”时代的位置、中井正一对索尔格“反讽”概念之重释、卡宁汉的后理论言说,以及哈贝马斯如何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回到“我思”主体,从而对伽达默尔诠释学提出挑战等问题。张亚雪从总体上对“现代性之终结”论发出质疑,认为审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颠覆现代性理性霸权的目的上有着一致性,开展了对现代性未竟现状的讨论。王莹雪、许涵威集中关注诗学问题,分别对巴迪欧如何在“艺术—思想”图式中弥合诗思关系和梅洛-庞蒂如何用“想象身体”的建构使读者参与“还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韩江枫和刘帅则从技术视角切人话题,韩江枫将“技术崇高”与西方审美类型之一的“崇高”相比较,认为该命题能够为“技术恐惧”现象提出理论新命题,刘帅对后人类语境中文学身体在这一空间内如何面临着来自“人类”与“后人类”双重主体的审视进行了讨论。韩彩琼对当下较为热门的“情动”理论研究进行讨论,将问题落在了情动是否独立于符号和意义这个焦点上。樊帆讨论了德里达解构策略中的差异性问题,认为此理论瓦解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场中心性。刘常振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解读小说《暴风雪》,认为索罗金笔下的当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具有无根性。杨晨雪用情感批判为我国文学批评重建公共性指出了借鉴角度。


第 13 组

第13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子铭和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卢奕婷主持,贵州师范大学周晓露教授评议。本组聚焦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探讨了人工智能、空间批评、文化记忆、生态批评等议题。安冉对人工智能问题予以关注,阐释了文学批评跨学科发展之必要性。范锦熙认为作为生态批评话语起源的“田园”决定性地塑造着美国文学的批评指向。高宸结合“经典修正”的思潮,解读了弗朗哥·莫莱蒂的“距离阅读”文学计量分析方法。龚渟媛以海德格尔与哈曼为中心,探讨了艺术活动中的人-物关系。何妤卿关注到布鲁诺·拉图尔的物性思想对物质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与范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黄雅婷挖掘了文化记忆理论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三重阐释路径。李佳妮分析了在“加速社会”语境下,科幻文艺作品中时间重置的多种幻想叙事。刘珂含述评了杰弗斯的国内外生态批评,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对杰弗斯生态思想研究的脉络。卢奕婷采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探析了毛姆小说《剧院风情》中主人公茱莉娅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吕序达解读了贝尔唐·韦斯特法尔地理批评理论中“人类空间”概念的内涵。王倩倩关注到当下“疫情文学”进入中韩文化市场并形成了新时期疫情写作的热潮。王子铭分析了本雅明笔下“玻璃文化”的特点即抹去痕迹。魏清高以“非同一性”与“唯物主义”为切入点,思考了阿多诺早期语言思想中的关键向度。杨艾苒从“治愈性风景”这一关键词出发,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思考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和人类生存问题。赵健伊论述了“华语语系文学”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周承宇梳理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有的研究成果,论证了该批评范式在当代中国的可操作性。

 

 14 

第14组由东南大学博士生吴茜、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胡星怡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黄晖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空间、叙事、身体、文化等角度对多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当代化阐释。陈圆圆通过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把控,强调了时空对于戏剧的作用。苟一萍聚焦于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在现实和幻想的对比之下对爱玛的悲剧进行了剖析。盛尹桑置身于伏尔泰时代以及当代文化语境,重新诠释了《老实人》中的启蒙教化作用。苏心悦以《达摩流浪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品如何借助垮掉的哲学建立新的精神信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代族裔文学的浪潮下,陈玉娟将文学伦理学与经典叙事学理论相结合,探讨了《地下铁道》中的奴隶书写。胡星怡关注了菲利普·罗斯《狂热者艾利》中的服饰书写和背后的身份问题。而黄宙则探索了谭恩美《喜福会》中麻将形象对俱乐部形成的帮助,以及喜福会在捆绑和连接流散移民中发挥的作用。余璐分析了《橘子回归线》中蕴含的流散共同体思想,质疑了少数族裔的他者身份。王鑫冉解读了奥古斯特·威尔逊的《乔·特纳来了又走了》,指出黑人在流动的过程中陷入了集体困境。在空间视域下,通过解析“封闭家宅”的空间形象,花思瑶认为《远大前程》的情感倾向指向了对理想人性的弘扬。林绛雪对《格列夫游记》展开了地图解读,赋予传统作品新的阐释。孙文婧考察了梦境空间的开启以及隐性空间的作用,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展现的自由哲学。吴茜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出发,对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中的霸权文明展开检讨。邹秦丹从地志性空间、文本空间两个层次切入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空间,解读了叙事空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作用。孙祎铭紧跟身体转向的热潮,重返加缪作品《鼠疫》,点明了作品对于当前疫情危机的积极意义。温丽君探究了《午夜之子》中身体书写的成因,解读了不同类别身体书写的艺术呈现。


第 15 组

第15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罗理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生倪瑜婕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杨建教授评议。本组论题广涉东西方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作品,从历史、政治、宗教、伦理、战争、媒介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郭淑珺、廖心茗分别从新历史主义、替罪羊机制理论等视角重新解读了多部东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李硕、王芳分别以歌德《私生女》和巴尔扎克成长小说为例,论述了作家对法国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政治与生活风尚的深刻洞察。胡恒探索了《萨尼卡》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潜对话。李佳怡分析了三岛由纪夫战后派短篇小说的主题意象,揭示此类意象在战后现代小说的价值。刘庆来研究了阿特伍德《疯癫亚当》对于后石油时代燃油危机的呈示及隐喻。吕宇澄阐述了奥斯曼·森贝在《哈拉》中寓于小说与电影两种媒介表现方式差异中的“介入”意识。罗理浩从三重叙事进程视角发掘《绿孩子》中的疾病、战争与生态疗愈之间的内在主题关联。倪瑜婕以《玛丽·罗热疑案》为例揭示美国内战前的报刊产业与文学市场的关系。宁艺阳以手套礼仪为出发点,认为《钮可谟一家》中手套时尚消费对塑造体面形象独具意义。王崇洋以《死者》为例,思考了乔伊斯“精神顿悟”的听觉启示。王宿琪从认知分析角度探究了《群山回唱》人物身份缺失感问题。吴林凯通过细察欧芝克《大披巾》中的文体风格与伦理选择的关系,探讨了大屠杀书写的伦理困境。杨佩璇从戏剧艺术、文化工业和个人生存三个层面讨论了《万尼亚舅舅》的当代价值。杨伊画着眼于《文字祸》,论证了战时语境下中岛敦对读者群体的关注与读者的中岛敦阅读。张格对《鲁滨孙漂流记》和《人性的枷锁》的宗教意识进行了对比研究。

 

第 16 组 

第16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王星儿、本科生徐佳卓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树福老师评议。本组主要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性别身份、新历史主义等视角出发,以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为主,对外国文学经典进行当代阐释。李可欣和徐佳卓都运用精神分析法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进行解读,分析了其悲剧成因和背后所隐含的时代意义。刘又菁、王星儿则通过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说”分别对《蝇王》《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人格分析,探讨了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陆欢、周奇林都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情感,分别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和反如画观念为切点,对《进入黑夜的漫长路程》中玛丽的形象和《简爱》中简的情感做出新的解析。杨昕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简·奥斯汀小说中“父母之命”的解构与重建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邓微结合了文本细读法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研究了纳菲西回忆录“三部曲对“文学乐土”的追寻。洪弋乔通过对比的手法分析了《雷雨》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反叛女性形象,从中思考了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谢雨晴以空间为线,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从身份、个性到命运到转变。贾京京则从性别身份入手,探讨《仲夏夜之梦》中男性身份给奥伯龙带来的特权与压迫。王力从创作缘起、创作心理、创作实践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巴黎圣母院》的中心人物是克罗德而不是爱丝梅拉达”的观点。叶莹澜从成人童话角度挖掘了《悲惨世界》中人性的温情与纯真。张瑞宇则以歌德的《迷娘曲》作为切口,探讨了《时间与河流》的追寻主题。

 

第 17 组 

第17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张鑫、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王浩杰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曾巍老师评议。本组主要从共同体和疾病书写的视角出发,借助共同体、创伤、精神分析学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丁萌、侯桂月、宁鑫蓉和邱琳探究了作品中的共同体问题。其中,丁萌的研究为良性科技伦理观的建立提供了共同体视域;侯桂月分析了作品中的“真实共同体”和“虚假共同体”;邱琳探讨了后人类语境下的共同体构建策略。他们都围绕石黑一雄的作品展开了分析。而宁鑫蓉则重读《红字》,厘清了作家对共同体与独体之间动态关系的思考。毕潇雨、华雨晨、王浩杰、张鑫致力于挖掘疾病书写的隐喻与意义。毕潇雨解读了小说中的多重社会矛盾;华雨晨的分析反映了作家解放病躯、重返健康的文学理想;王浩杰揭示了作家对病态社会的讽刺和殖民行为的厌恶;张鑫认为“疾病”再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欧文化的对立。张晨蕊和张予馨对作品中的精神类疾病进行了分析。张晨蕊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构建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张予馨注意到作品中的歇斯底里症,阐释了“文明社会”的荒诞之处。林帆和谢雪茹都关注到了作品中的残障书写。林帆探讨了残障的文学内涵及社会意义,谢雪茹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残障形象试图激发对现实的反思。王盈秋、吴雨晨对超生物、克隆人等特殊群体给予了关注。王盈秋细读文本,探究了人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吴雨晨的分析体现了作品的环境伦理价值,反映了作者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考。王佳文运用创伤理论剖析了达娜创伤的症状、起因和疗愈,进而找到了治愈创伤、重建自我的方法。谢堇源对《美杜莎的脚踝》中的语象叙事进行了分析,反映了A.S.拜厄特打破男性权威,为女性发声的愿景。


第 18 组

第18组由南开大学博士生赵艺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湘文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云飞老师评议。本组主要从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出发,对族裔文学、女性文学、都市文学、科幻文学作品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后殖民理论、身份认同理论、女权主义思想等理论范式进行批评实践。鲍依恋与杨晓旭通过对《纯真年代》与《巴比特》的深入分析,对20世纪美国都市社会中帝国殖民话语与消费文化乱象进行了批判;龚亦然与罗安怡选择以《宝塔》与《亨利·克里斯托弗》为代表的加勒比海文学,分别揭露了“酷儿性”与地缘政治对个体身份造成的冲击,以及海地革命后的复杂政治图景;在女性文学主题研究中,古帆对英国女性作家缪丽尔·斯帕克作品中被隐藏的“同情”进行了探寻,李茜则重在阐发《小妇人》中女权主义的觉醒与体现,王阳阳对《德伯家的苔丝》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杨深深对《狐狸》中女性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困境加以细致讨论;在族裔文学的相关阐释中,崔姗通过厄德里克“正义三部曲”中的景观书写呈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与政治渴求,李雪松在对《一号牢房》的分析中探讨了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的社会失衡与国族建构的未来展望,周湘文则从伦理困境与母性身份的角度对《拾骨》中的美国非裔族群加以观照,王楠对《喜福会》中美国华裔群体的代际矛盾与文化认同进行了新的诠释,赵素素借助文化记忆理论发掘了《美国牧歌》中致使美国犹太裔身份建构失败的本质因素,赵艺瞳聚焦于《一匹马走进酒吧》中的大屠杀记忆以揭示当代以色列社会所面临的民族认同危机;陈俊桦在存在主义视域下关注着《等待戈多》中人的生存异化问题,王铎从《罂粟海》的全球化书写中窥见了阿米塔夫·高希的世界主义思想,赵雪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探究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狂欢化美学表征,周佳佳立足科幻文本,阐述了《世界的语言是森林》中殖民权力与身体规训之间的隐秘关联。


第 19 组

第19组由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汪希、郑州大学硕士生张愈聆主持,中南民族大学刘永清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叙事学出发,对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叙事问题展开探讨,并进行批评实践。同时,还试图在中西方文学理论双重视域的关照下,从中国立场与视角出发,进一步丰富叙事学理论的内涵。陈青、何锦秀、梁增凯、刘雪分别从《夜色温柔》《终结的感觉》《彼特利克夫人》、艾丽丝·门罗晚期短篇小说出发,探讨了三围叙事艺术、不可靠叙述、多层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双重叙事进程在作品中的呈现与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进行了反思、丰富与发展,展现了守正与创新之结合。郭敏、李晴、张夏怡分别运用视觉叙事、情感叙事、感官叙事理论深度剖析了《饥饿艺术家》《使节》《追忆似水年华》,充分展现了感官、感觉叙事对于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揭示和审美旨趣的升华。李偲、蔚鑫怡、张愈聆从经典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者、叙事视角、叙事策略等方面出发分别解读了《飞越疯人院》《杀死一只知更鸟》《长路》这三部作品的深刻意义,灵活地展现了叙事学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汪昕菲、王潞晟、张余骄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美国悲剧》中的伦理选择问题、《血色子午线》中美国西部空间浪漫表象下的真实图景,以及《天上再见》中通过空间对小说叙事功能的增强。丁晓丽则聚焦于“孤岛”,从空间叙事出发对《百年孤独》与《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叙事模式、功能与意义做出探究。汪希围绕解决《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语言悖论,在方法论层面上探讨合作原则在莎剧研究中的“归化”性应用,并以此为基点阐释莎剧的审美诗学以及艺术语言的本体性特征。吴静之的研究表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五部代表作在叙事层面消解了巴赫金意义上“复调”的存在基石,其中众多各自独立的意识间缺少思想交锋,根据作者的统一意识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依存的意识景观,通过完成型对话构建了独白型的客体世界。

 

第 20 组

第20组由苏州大学博士生刘召禄、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江希婷主持,暨南大学王璐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阐释学、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国海外汉学、日本古代及现代文学等作品中的文化接受与过滤、文化误读与重构等问题展开阐释研究,并借助文化研究、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进行批评实践。贾青云以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为切入点,研究西方文学视阈下已积淀为民族气质的中国革命精神;林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分析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在影视作品改编中对原著的改写与重构;潘文博研究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传统国家实现现代转型的阵痛和作者对本民族文化传统面临解体的复杂文化态度及“含混”的价值取向;佘开元通过艾略特的诗歌文本对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精神空虚、价值崩塌、信仰幻灭等精神危机进行解读;谭默涵研究《威廉·退尔》在民国时期的多个译本与改编本,而且分析时代语境下中国译者与改编者的主观目的;江希婷研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奥莲卡作为反面教材到女性主义广泛传播后多义阐释的过程,并通过对奥莲卡形象的接受流变和批评话语研究女性主义发展的困境与哑语;杨佩颖从性格分析的角度阐释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斯嘉丽的“明天意识”;吴俊熹与吴怡蔓都是以家庭伦理的视角为切入点,分别研究郭松棻的《惊婚》及王文兴《家变》与卡夫卡《判决》的对比;邓从女性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视角考察班婕妤和一休宗纯生母藤原氏作为后宫失宠女性的关系,在历史褶皱中寻找真正的一休宗纯;刘召禄阐释《文镜秘府论》的命名与中日两国在诸多方面的文化渊源;周彰辉从作者与读者角度研究日本绘本作家赤羽末吉以蒙古族民间故事《马头琴》为原型创作的《苏和的白马》的创作缘起、绘本特征、读者接受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 21 组

第21组由武汉大学博士生殷丽珊、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蒋巳阳主持,江西师范大学熊卉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聚焦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从当代的多种视角展开阐释,主要借助空间研究、物转向研究、声音研究等领域的理论进行批评实践。崔媛媛、关晶宇和孙金琛对近年的物转向批评给予关注,解读了不同作品中物质在塑造人物、深化主题和表征文化等方面的能动性,重新定义人与物的关系。黄雨卉和周瑞杰主要聚焦文本中的意象,分别探究笼子、寒冷及海洋等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深厚意蕴。蒋巳阳和殷丽珊则从声音研究视角出发,认为作家通过嵌入多种声音元素与听觉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中心主题。艾云利认为多位理论家围绕《书记员巴特尔比》展开的阐释勾连并激活了政治实践和革命潜能的共同体理想。安天威分析了《送奶工》中的独语与失语状态,探究作品中的政治、性别以及成长问题。敖爽通过分析认为三岛由纪夫作品中小说即肉身的文学图式拓展了日本文学战后的主体阈限性。傅亦泽则提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喜剧性是悲中之喜,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刘志强聚焦《黑暗之心》中的铁路、车站和航运线路,通过分析这三种基础设施来解构帝国殖民话语体系。王旭红则关注到《失明症漫记》中“失明”的隐喻,认为作者通过隐喻揭露了现代人类主体性的降格趋势。杨树研究了《等待戈多》中“孤独”的含义,探讨如何在充满非理性的荒谬行为中获得理性。周安馨立足于《尤利西斯》无限细分的叙事模式与现代城市空间,分析乔伊斯应对现代性危机的路径。

 

 22 

第22组由兰州大学硕士生秦亚轩、重庆大学本科生田沂霖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王仁宝老师评议。本组主要从新世纪的文学热点出发,对非虚构写作、女性写作、民间化叙事、流散写作、乡土小说创作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孙策梳理了2010年以来文学领域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陈晶晶通过分析,认为阿来的《瞻对》是当代“非虚构写作”中的异质存在。樊子琪以张彤禾、玫瑰等人的著述为例,分析了当代来华西人创作的非虚构作品中的女性书写。杨辰从贾平凹《秦岭记》的城乡空间入手,通过现代消费视点探讨了作品的空间流动、空间生产等问题。周兵以博物诗学的视角对贾平凹“秦岭系列”小说中的秦岭想象展开论述。陈蕾分析了当代文学中的“旗袍”隐喻,认为这强化了其思想启蒙意义。董雅洁以严歌苓的《白蛇》为例,探讨了其女性主义叙事的不彻底性。李江铃分析了毕飞宇小说中母性书写的具体呈现与深层原因。黄文富从民间化叙事的角度分析了东西的长篇小说《篡改的命》,探究作家的乡土情怀和扎根生活的写作姿态。秦亚轩对贾平凹《高兴》中的进城农民形象进行探究,并分析了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困境。刘婷对第三代诗人宋琳的流散书写进行分析,认为他的诗歌是在变动不居的异域生活中对抗失语症的自救行动。陈诗怡分析了虹影《孔雀的叫喊》中的“家园”意识,认为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环境的焦虑。田珂瑜和刘雨璇分别选择了刘震云和王跃文的代表作品,对其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进行分析。辛颖认为项静的小说集《清歌》塑造了一个存在于现代性之外、又与现代性相勾连的乡土空间“傅村”。田沂霖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了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认为小镇空间以殊异于城乡空间的“过渡性”得到了关注和叙写。


第 23 组

第23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沈靖雯、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郑玲莉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窦金龙副教授评议。本组从多元视角出发,对新世纪诗歌和小说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聚焦诗歌,李文彬从幽灵的压力、钝痛的冲击力与开放的蓄力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新诗有无传统”;刘彦池通过辨析韩东诗歌《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中的语言、意象、情感,发现其现代性的触觉经验和在场写作姿态;刘雨晴利用福柯“疯子”与“诗人”的形象叙述,与当下诗歌本体边缘化现象形成对话关系。沈靖雯、王森睿、陈思瑾基于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分别探讨了《繁花》的文体特征和《起初·纪元》的新历史主义精神。万李敏、杨天天从不同视角着手,论说了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继承和边界问题。着眼军警题材,李靖对军旅题材的主旋律小说中的青年形象进行概括性阐释,并对其受众认同进行分析;薛晨鸣则考察了张者小说的兵团谱系书写与历史建构策略,评述其创作得失。李清清借助陈思和提出的“三种意识”,以刘心武小说为例探寻新世纪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嬗变。齐欣欣以外在跨时空性和内在世界性的双重角度对《活着》经典化问题作出新解。王震分析了代际经验或文化制约对于田耳写作实践方面的影响。尹雨薇对残雪塑造的“荒原世界”进行探究,发现“异化”的存在。赵静雯聚焦新写实小说的苦难书写,剖析了其艺术特征和困境原因。郑玲莉通过对毕飞宇《小说课》及其创作实践的互文性考察,打开了毕飞宇小说语言观新的面向。


第 24 组

第24组由湖北大学博士生刘昕、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翟慕航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杨晓帆副教授评议。本组的主题为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对当下热门的作家作品、文艺现象进行了多方位探讨。付小菲和周茹聚焦于余华的《文城》,付小菲从创作主题的延续、时代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拨开了余华藏于苦难下的温情书写,周茹则从复合间性的视角对小说中的“寻找”主题进行分析。洪林用空间批评理论对弥尔顿·村山的《我的身体唯我所求》中的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进行分析。刘平以左眩在《纸飞机》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为中心,论述了儿童的叙述视角之于重庆大轰炸书写的特殊价值。刘昕对苏童的《妻妾成群》中小妾的奇观化书写如何构成八十年代启蒙退却的寓言进行分析。宋金昱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对双雪涛的小说的空间意义进行探究。谭佩婷对马原的《虚构》疾病叙事和身体书写的叙事功能及反现代色彩进行探析。王玥枭对阿乙的《骗子来到南方》中的第三者书写、文本呈现的现实症候与现实关怀进行分析。徐涵对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暴力叙事及背后的思想成因进行分析。杨建英对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中的双重叙事策略及文本意义进行探究。翟美菁对王尧小说《民谣》革命历史的诗性书写进行探析。翟慕航从人物话语、叙事声音、叙事时间三个层面对莫言短篇小说的叙事特色进行研究。在东北文学和艺术方面,刘天宇从艺术史和文学史两个方面对“东北文艺复兴”进行了考辨,杨美德对新世纪国产剧情片对东北的“黑色”叙述的缘起、命名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孙若瑀将关注点聚焦于新东北作家群,对工人话语的迟滞凸显与带有他者色彩的子一代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在新文类方面,刘卓恺以《市动物园规则怪谈》为例,试图对规则类怪谈这一新兴文类的叙事模式和特征加以探究。


第 25 组 

第25组由贵州大学李炜钰、李亚林主持,华中师范大学苏小露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以当代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学经典,并采用文史互证、文思互证等方法进行批评实践。小组论文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诗文类研究,二是神话小说研究,三是古代典籍研究。诗文研究:班云雷针通过分析认为游仙诗的开山之作《远游》并非后世纯仙话式游仙,而是仙话化的萌芽状态。蔡冬丽和张锦芳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对唐代登高诗和王维诗歌进行阐释。黄园园以杜甫《发秦州》组诗的承变关系展示了初唐山水诗的另一种独特的风格。李亚林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为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野。孙莹着眼于苏轼诗文中的“理趣”精神,为我们展示出宋代诗文的突出审美特征。唐宣炜从儒学的角度对《鲁灵光殿赋》和《景福殿赋》进行对比,生动呈现出儒家思想在宫殿文学中的表达方式。此外,还有杨小澜对梦窗词中“浮槎”的文化意义挖掘;王贤君对王韬《扶桑游记》中日本形象的研究,吴欣颖对《桃花源记》和《遗失的桃园》互文性研究,姚燕对唐前昭君形象的接受特点研究以及钟昱彬对古代政教文学的新义阐发等等。神话小说研究:计敏通过分析“神话”在楚国政治崛起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展示出了先秦社会富有政治色彩的神话思维。高振凯运用镜像理论分析杜丽娘死生转换的叙述功能。李炜钰从“情”出发对《红楼梦》主旨进行深入阐发。邬文博从格雷马斯叙事学的视角对《聊斋志异·白秋练》进行解读,并从中总结出蒲松龄的女性观。此外,还有刘敏洁对中国古代典籍《说文解字》“食”部字的专题归纳研究等。


第 26 组

 26组由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骆羽芯、南开大学硕士生何青红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严辉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围绕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的命题,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展开了深刻诠释。高磊以神话夸父逐日孙氏兄弟形象的塑造,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重读,而林浩注重考察路遥小说中的农村在时代变革中的嬗变,他们以不同角度探寻路遥小说研究的空间与价值。何青红探究莫言小说中被符码化的莫言。黎可涵解读剩余快感与许春樵小说中人物的救世妄想链接。刘慧敏、宋子蕤分别以版本对读、空间叙事研究视角入手,考察汪曾祺小说创作,周琪琪则关注的是汪曾祺风俗画创作中的文化质素。还有立足于十七年经典长篇小说的研究,如骆羽芯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的续作为中心,钩沉文学创作于时代之关系。王方鑫从他者的淡化探讨杨沫《青春之歌》中的革命话语和性别话语。王嘉怡将梁生宝与林震对比研读,论述共产党人中的新生力量兼及其新人形象。吴月以《青春万岁》《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为例,指出这些作品的精神资源对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苗家豪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和《原动力》《火车头》为中心,深入分析土地改革工厂接收中的诉苦运动。孙丁凡以宗璞的《东藏记》为个例,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提出见解并分析其理论意义。王奕宁以《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私人生活》为例,从朱迪斯·巴特勒的身体述行论看中国当代身体写作的现实意义。赵静则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林白关于女性身份、欲望以及反乌托邦的隐含意图。熊高蝶认为王安忆性爱书写的启蒙意识发生了动态变奏,折射出九十年代宏大启蒙话语的退潮与转型的历程。徐家贵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中心,探寻脱嵌的风景与 90 年代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问题之勾连。翟传秀关注1980年代马原小说创作先锋的另一面,即其本身的历史流变和探索轨迹。

 

第 27 组

第27组由中山大学硕士生曾笏煊、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楚瑶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员怒华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文体、结构、性别、身体、话语等方面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经典问题予以考察。曾笏煊从“短篇小说”文体变革的角度探讨了鲁迅《怀旧》、《狂人日记》的经典性。高永淳、梁翠琴、欧青云、严雪明、苑少波、赵婷分别以鲁迅的《起死》、《离婚》、《祝福》、《阿Q正传》、《<呐喊>自序》、《阿金》等经典文本为中心考察了鲁迅作品经典化中的叙事结构、伦理、族群、启蒙话语反思、叙事效果、现代性反思等重要问题。钱瑶瑶由1991-2000年的鲁迅纪念探讨了国家纪念话语的政治化反复与地域、学科、通俗性纪念话语的兴起。何晓雯反思了五四“问题小说”的经典建构问题。江芷晴、黎婷莹从性别视角出发,辨析了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欲望和意象。李楚瑶探讨了冯至《伍子胥》的不同风景书写及冯至在四十年代的“政治”转向。李晓静以茅盾的文学书写为中心探究了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流言和农民运动以及国、共两党面对的不同问题。罗婷考察了社会性别视角下《围城》知识分子女性性意识觉醒、追求婚恋自由、反抗旧风俗所表征的主体意识觉醒。宋喆认为《李有才板话》凭借特有的形式感与乌托邦气质传达了赵树理对“自主、自在”的乡村秩序的期许。

 

第 28 组

第28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王伟、长江大学硕士生姚雨朦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余迅老师评议。本组论题从文学的特殊空间、文化阐释、版本变迁和影视改编等多视角出发,对作品的民族国家话语、域外传播与接受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历史语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秦子琦、李光莹、刘毅对文学的异域空间予以关注。秦子琦运用“风景”理论,考察《二马》的语言形式、异域风景书写与民族国家构建之间的关系。李光莹关注《流亡》中的香港书写,对彼时的东亚局势缩影进行当代阐释。刘毅从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在日本的译传出发,指出民间故事绘本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李昶乐、李茜烨、毛卫利从不同视角解读北平沦陷时期的个人、民族与世界话语。李昶乐解读了沦陷期周作人的儒家立场。李茜烨借助“空间”理论,通过对沦陷期北京古迹的空间对抗和空间记忆意味的发掘,探讨隐藏的民族话语。毛卫利认为《四世同堂》在北平沦陷的时空背景下,呈现出反思战争和现代性的世界性话题体系特征。范靓以《无根花》为中心探讨了“寻根文学”视角下朝鲜族身份认同的建构问题。韦慧分析了艾芜“南行系列”小说“说故事”的叙事方法。李彤考察了老舍和平观的演化及缘由。冯缘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个案,考掘了杨宪益夫妇重译、重释该小说的动因及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关系。李洋通过梳理《庸言》的停刊过程,识辨了面对政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新路径。何飞龙通过对艾青不同时期诗作的解读,进一步剖析“身体”在艾青诗歌中的形象流变。


第 29 组

第29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盛箐、本科生陈子迅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涛副教授评议。本组主题为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型,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种视角的探讨。陈科宇聚焦《古诗归》、《唐诗归》的评点,梳辨了钟惺、谭元春掀起的“阅读”端的文学革命。陈宥文论析陆机《文赋》中的多重时间意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时间意域。陈子迅讨论了“七体”的起源对象、文体性质、文体结构和文体演化。崔琪琪发掘了李健吾文学批评风格的嬗变背后时代语境的限制及知识分子个体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影响。高慧霞讨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观念的形成及其早期实践,思考了西方观念统摄中国传统文论的问题。洪亚男从中西比较研究视域、“情”主体和应用范围三个切入点对“抒情传统”的争论进行了再认识。黄雪漪由孟冲之《杜诗重构》对杜甫诗歌的再阐释讨论了现代新诗的传承焦虑。李明轩从范本《文心雕龙》的分段中思考了传统章句学的现代转型现象。李张怡深入辨析了余宝琳的中国诗学阐释理论。沈浩梳理了中国传统印象批评场域由“裁判”到“创造”的转变。盛箐以嵇康的乐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嵇康音乐养生理论背后的玄学逻辑及逍遥思想。陶金鑫以传统“诗文评”为着眼点,讨论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王毅对“词心”范畴的理论建构与美学价值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张帆从商品经济入手,分析了新时期小说中世情传统的复归现象。张浩锋梳理了“以意逆志”阐释观念的嬗变。赵可欣详细解析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展现的文学批评方法。朱菁菁以西方叙事学“后经典”转向中的非自然叙事学方法关注了志怪小说的“非自然化”阅读。

 

 30 

 30组由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刘丝雨和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颜都烨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张静老师与青海师范大学马都尕吉老师共同评议。本组针对民间文学从故事文本、传承范式、文化内涵等方向开展了研究探讨。本组除了运用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外,还包含了诸多与艺术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或语言文字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方法。梁玉涵与黄欣琳分别通过对关羽或柳宗元的相关民间文学探讨了历史人物形象与人物价值的构建。卢建飞、郭雨欣、杨佳棋、罗甜、李海容和陈万洲通过对各自选取的民间文学个案研究,从故事文本的类型、主题思想的表达等方面切入,深刻地阐释了民间文学作品对人文社会的关注与价值。唐植君将中日两姐妹型蛇郎故事进行了比较研究,解析了该故事在中日流传程度与方式的差异。黄冰清借助《英华萃林韵府》中的基督教类词汇,挖掘了卢公明的文字传教使命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沈欣婕以神话-原型批评的思维,创新性地将其运用于作家文学的研究之中,探讨了徐小斌的《羽蛇》中对神话原型选择与性别意识传达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上,颜都烨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出发,利用对《尼罗河颂歌》中的崇拜研究探究早期人类原始的生态思想和女性意识;何昊豫通过对月亮神话的比较阐述了月亮的不同象征含义。在对民间文学传承范式的研究上,刘丝雨通过分析劈山救母故事于动画媒介中的演变,探寻了动画媒介对该故事的重新阐释并进而深入到动画媒介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探讨中;范丽媛则借助《说说唱唱》为民间资源如何进入人民文艺寻找到了新的方向;商梦圆由长鼻子故事的发展演变展开了对中国兄弟分家型故事的研究,挖掘了长鼻子故事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发展路径;韩雨霏以山西女娲神话为中心,剖析了女娲神话当代传承中的叙事性动力、空间性动力和实践性动力三者间的互动关系。


本次论坛旨在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特色和优势,以网络连通的方式实现各高校、各专业大学生之间关于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的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以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大学生科研互动平台。作为“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坛的良好起点,本次论坛激励了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创新,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共进,为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

简   介

“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本论坛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特色和优势,以网络连通的方式实现各高校、各专业大学生之间关于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的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以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大学生科研互动平台,以开放的跨学科视野促进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论坛既注重实现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创新,又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互通,所以,基此理念并以学科为参照共设立十个分议题。从参会情况看,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国151所高校的520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博士生130人、硕士生313人、本科生77人。整体上,本届论坛参会者呈现出地域分布广、学历层次丰富、专业背景跨度大的显著特点。作为“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坛的良好起点,本届论坛将努力激励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创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共进,为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

 

 



请选择登录身份

授课老师

普通用户

欢迎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如您已忘记密码
可联系教研室客服找回密码

400-000-000

欢迎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设置

管理头像

上传

用户名称

个人介绍

取消

王洪涌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一、个人简介

王洪涌,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1.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或训诂学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2.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文化解密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教师口语中国语言学史

研究生课程:

汉语词汇专题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词汇和汉字教学研究

在线课程:

中国大学慕课网:汉字文化解密(主讲)古代汉语(参与)

云上中文:汉字文化解密 古代汉语 汉字解密 中国语言学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二、科研成果

(一)项目: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