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
2022年11月20日,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本次论坛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151所高校的520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博士生130人、硕士生313人、本科生77人。本届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互动,论坛直播观看数逾4000人次。

线上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线下现场参会领导及老师合影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苏晖教授主持
上午的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老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彭双阶副校长和本科生院万坚院长出席了开幕式。

彭双阶副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彭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肯定了“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实绩,指出本次论坛在增进全国各高校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亚敏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胡亚敏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与未来教育形式紧密衔接的良好范例,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科交融和课程重置,而且能够加强全国高校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践行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
专家主题报告

专家主题报告现场
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永清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黎杨全老师受邀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分别由尚必武、万娜、许苗苗三位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
聂珍钊教授在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构成与主要观点”的报告中,阐释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和核心观点。聂珍钊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两大理论架构是人类文明三阶段论和伦理选择论,其理论体系由伦理选择论、伦理身份论、伦理教诲论、语言生成论等观点组成。聂珍钊教授特别强调,伦理教诲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审美并不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而是实现文学伦理价值的途径和过程。此外,聂珍钊教授还分析了语言的生成本质,认为语言从脑文本转化而来,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的尚必武教授介绍了聂珍钊教授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体系完备,术语丰富,体现了我国学者在建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传播中国学术话语力量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堪称对当下二十大精神的最好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永清老师
张永清教授在题为“我所理解的马克斯、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的报告中,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学批评研究的启示。张永清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文学批评领域为我们树立了如何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把理论与方法十分恰切地运用于所论对象的文学批评,是真诚、坦率、极富个性的文学批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文学批评,是情理交融、以理服人、说理透辟的对话式批评。

华中师范大学万娜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万娜副教授介绍了张永清教授在文学批评领域和马克斯主义文学批评领域的卓越成就,认为张永清教授的报告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创始者的典范作用,从著作手稿和书信等材料展开文学批评的经典细读,真诚坦率而又极富创造性的文学批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情怀、有理想的文学批评实践,这四个方面对于文学批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黎杨全老师
黎杨全教授在题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的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新媒介文艺评论中存在的典型现象和问题,并提出应该走向“一种有深度的新媒介文艺批评”。黎杨全教授指出,我们应该摒弃将新媒介文艺看成通俗文艺的刻板看法,将新媒介文艺理解成网络社会兴起后的文艺表达;在批评方法上,应该从表层走向深层,去挖掘网络社会呈现的生存经验与艺术想象力,推动新媒介文艺研究的深入。

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
许苗苗教授介绍了黎杨全教授在新媒介文艺批评领域的丰硕成果,并高度评价了黎杨全教授在该领域中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许教授结合当下的网络文化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认为黎杨全教授的报告以前瞻性的学术视野打破了常规的看法,有助于推动新媒介文艺批评向纵深发展,对于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未来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学生代表主旨发言

学生代表主旨发言现场
在学生主旨发言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南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五位学生代表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出发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颜芳、陈后亮、段波、黎杨全和杨晓帆五位老师对五位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清华大学苏林博士
苏林在题为“布朗肖的文学政治——不介入的介入”的报告中,通过对布朗肖的文学论以及他在六十年代参与的诸多政治性活动进行分析,指出尽管布朗肖反对萨特式的介入,但当他将文学辨识为对于起源之缺无的揭示之时,又为文学赋予了严格的政治意义:首先,书写行动成为了对作者乃至一切在场威权的质询;其次,书写被视为有“团结”的力量,它与被权力所压抑的他者结盟。报告同时指出,布朗肖的文学政治虽召唤着行动,但仍具有一定的乌托邦特质。

华中师范大学颜芳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颜芳副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苏林同学准确呈现与还原了布朗肖的文学政治观,揭示了一条在萨特之外的,于其时法国思想之中更加幽微,但同样有其意义的思考文学与政治的方式。颜芳老师亦认可了苏林同学对布朗肖思想作出的反思:通过呈现其思想的悖论性,指出布朗肖以书写代革命、以文学代政治,进而走向具乌托邦色彩的“不可能的政治”,这揭示了布朗肖思想之中仍待思考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董旭博士
董旭在题为“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的报告中,首先对“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进行了释义,尤其对“对话体”、“对话性”与“对话伦理”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探讨了对话伦理的生成路径与伦理选择,提出伦理直言是对话伦理的前提,主体间性是对话伦理的基石,理解是对话伦理的目的;最后从文本的批评实践层面,在对文本中的对话伦理进行分类的同时,并以具体的文本实践展示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在文本中的运用。

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董旭同学选取的“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这一议题,在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体系和整合新的理论资源方面做出了勇敢且富有启发性的尝试;董旭同学在“对话伦理的生成路径与伦理选择”部分所提出的三个观点,即伦理直言是对话伦理的前提,主体间性是对话伦理的基石,理解是对话伦理的目的,具有理论建构意义。最后,陈后亮教授指出,报告中关于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的文本实践部分,事实上是非常值得讨论的一部分,将这一部分进行充分的展开细化来讨论会更好。
马钰滢在题为“20世纪美国汉学界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的发言中,以美国本土学者、华人学者两个重要学术群体为考察对象,描绘20世纪美国汉学界对道家美学现代阐释的脉络演进和知识图景,从比较诗学视野、道家生态智慧、道家艺术精神三个维度展开,探讨和反思中国古典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宁波大学段波教授
宁波大学段波教授在评议中指出,马钰滢的论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选题富有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文论是构建中国文论的重要素材,对美国汉学家道家美学的研究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从而推动中美文化互鉴、中美文化交往。段波教授建议,论文对两个学术群体异同的论证可以更加深入,阐释造成其差异的宗教、政治、文化等因素,同时补充20世纪美国汉学界对19世纪汉学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中南大学谢姣博士
谢姣在题为“中国网络文学英雄叙事的类型、衍变与价值审视”的报告中,根据英雄形象的差异性以及叙事背后的内在精神动机,将网络文学英雄叙事进行了分类,指出了其与现当代文学史以往的英雄叙事的衍生性和差异性。同时认为,网络文学英雄叙事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时代英雄范式,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重新建构和塑造着大众的价值体系,实现了意识形态引导的效能。但其中出现的价值观偏离也需引起警惕。

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谢姣关注到了网络文学英雄书写的普遍性,对网络文学英雄叙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划定了其类型,指出了其独特性,并辩证地审视了网络文学英雄叙事的价值。黎教授建议,论文可以对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从工具和技术的角度,对网络文学英雄叙事的独特性作出进一步的探究和阐释。

福建师范大学张影博士
张影在题为“中国知识界与陈映真的再会——新世纪以来重新理解革命历史意义的几种尝试”的报告中,梳理新世纪以来两岸学界的陈映真文学研究情况,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以不同研究方式重新走近陈映真,发掘了作为左翼发展的历史对象、作为可借鉴的思想经验、作为可运用的思考路径与方法,甚至可能作为历史指导观念的陈映真文学和思想价值,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革命历史重要性、挖掘左翼历史资源、反思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倾向与现实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杨晓帆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杨晓帆副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张影针对中国知识分子从“错会”“隔膜”到“再会”陈映真的思想历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选题意义深远。且在评述他人研究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相关研究思路,强调以更为完整的中国史视野来进一步展开对陈映真思想和文学的探索。这一历史化态度,同样对未来的文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分组讨论
下午,500多名学生分为30个小组作了发言,讨论的议题涵盖了文学批评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专题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及批评实践、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现代转型、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前沿理论、新媒介文艺作品与现象的批评与阐释、新世纪文学热点批评、中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外国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以及民间文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十个重要方面。30个小组在评议老师和小组主持人的精心组织下,稳定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各小组代表合影
大会闭幕式


大会闭幕式局部合影
大会闭幕式由徐敏教授主持
大会闭幕式由文学院徐敏教授主持。10个分议题的代表依次汇报各分议题的讨论情况,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罗京编辑代表出版社表达了对于本次论坛的支持,苏晖教授就本届论坛的整体情况作大会总结。苏老师将本次论坛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引领性、跨越性和自主性。首先,论坛通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对话和交流,凸显出重视学术引领、传承和创新,鼓励多元、对话和论争的特点;其次,论坛落实了虚拟教研室“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建设目标,在跨越学科界限、跨越高校围墙、跨越地域界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再次,此次论坛充分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全人教育的理念,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展示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舞台,而且会务工作也主要由学生负责,还在每个讨论组安排了两名学生担任主持人,10名同学作为分议题代表在闭幕式做总结汇报。苏老师还特别感谢了应邀做主题报告的专家以及承担评议工作的老师们。最后,胡亚敏教授宣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罗京编辑代表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言

苏晖教授作大会总结
本次论坛旨在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特色和优势,以网络连通的方式实现各高校、各专业大学生之间关于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的实时交流,建立一个以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大学生科研互动平台。作为“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坛的良好起点,本次论坛激励了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创新,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共进,为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