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志威 梁靖羚)2023年12月2日,中西部高校“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主办。会议共有来自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藏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喀什大学、大理大学等30余所中西部高校的150余名师生参与。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互动,线上参与人数逾3000人次。
开幕式
上午的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黎杨全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鸿飞、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清堂教授、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胡亚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舜、党委副书记李红雷等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线下会场合影

线上线下参会者合影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鸿飞 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鸿飞致大会开幕辞,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莅临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们表达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自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以来,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时代中文人才培养新途径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引领全国、辐射海外的中文教学改革标杆之一。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问题,也创造着新机遇。由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胡亚敏教授牵头申报的“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自2021年获批以来,一直走在探索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前列。他还强调,2020年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本次会议诚邀中西部高校教育界同仁共同商讨“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正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通过此次会议,激荡教育思想的火花,凝聚新智慧、新力量,携手开辟教育新局面。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清堂教授 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清堂教授致辞,对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且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指出,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政治责任,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学校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同时,华中师范大学多年来以数字化服务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持续探索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合作的机遇和平台,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亚敏教授带领的“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作为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是学校和全国师范教育数字化的排头兵,“虚拟”云平台引领教学教研进入开放合作的新领域,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他还指出,今天中西部高校教育同仁共襄盛会,一起探讨“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是关乎基础课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希望本次会议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聚焦教学创新,凝练新文科教学研究成果,为高质量高校教育发展汇聚更多的教育智慧。最后,他衷心祝愿胡亚敏教授带领的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教研团队,能够继续发扬文学批评教学的优良传统,汇聚成具有华师特色、湖北特色、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成果,为文学教学实践贡献更多的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胡亚敏教授 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胡亚敏教授致辞,对教育部、学校和学院给予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谈到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趋势,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跨学科、跨区域和跨门类的能力,这也是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的基点。胡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一个是“中西部高校”,另一个是“教学创新”。为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跨学科、跨区域和跨界发展,虚拟教研室发展需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中文各门课程的交叉和融合,这一点虚拟教研室在前期的课程设计方案中已初步实现;二是中西部高校结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次会议之所以冠名为“中西部高校”就是对如何实现真正的联合作进一步探索;三是跨界发展,即数字与人文的结合,这是虚拟教研室未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也切中本次会议的第二个关键词。谈到“教学创新”,胡教授表示,数字人文结合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将通过以下努力推进该目标:首先,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跨学科数字化课程,突出课程群建设,扩大与课程相关的优质数字资源,树立精品意识,打造鲜明特色;其次,尝试编写新形态教材,促进“文学批评”新形态教材新的探索和改变;最后,探索基于线上教学的教学共同体,真正实现跨学科、跨区域乃至跨国别的研讨。在发言最后,胡教授向国内外文学批评教育领域的专家发出邀请,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文学批评前沿课程”的设想,希望本次来自中西部高校的广大参会者一同努力,探讨虚拟教研室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的更多创新途径。

大会开幕式主持人 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
专家主题报告
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永兵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本朝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客座教授肖伟胜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单小曦教授和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马都尕吉副教授受邀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分别由万娜、周新民、陈后亮、王大桥、禹建湘和孙正国六位教授主持。

金永兵教授在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特性》的报告中,盛赞华中师范大学具有历史基础深厚的教研室以及前沿的理念思路,符合西部高校学习借鉴的需要,提出数字化可以平衡中西部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他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定位问题,认为不能从本质主义角度来定义,而应使用描述性的判断框架,并且提出关键词“人民本位的价值立场”,特别强调人民本位的阶级属性,凸出人民的历史性、为人民的历史性,把握好集体概念,从政治共同体中理解人民集体。他还提到要清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功能定位问题。不止批判功能,还有解放和建构功能,要做到在解放人类和建造社会中实现艺术和人的真正追求。

华中师范大学万娜副教授介绍总结了金永兵教授的主旨思想,认为金永兵教授的报告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阐释杰姆逊主张的辩证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路径,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功能定位,并指出人民本位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命脉所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身之本,并且赞扬了金永兵教授主张回到经典的努力。

王本朝教授在题为“关于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资源开发的建议”的报告中,提倡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来谈虚拟教研室,并且认为虚拟教研室的意义重大,可以让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专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新文科的理念,对中西部高校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就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发展理念。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一是加强中西部高校文学批评教学科研的资源整合;二是定期开展活动,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三是打破原有的以大学课程为中心的教研活动形式,建议以文学批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研形态;四是在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的统一主持、策划和安排下,可由中西部高校相关人员轮流主持相关教研活动。

周新民教授详尽地总结了王本朝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意见建议,要建立我们中国以及中西部自己的话语体系,拒绝失语症,以及提议创建文学批评桂子山学派。

苏晖教授在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的创新引领与数字化探索”的报告中,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与特色,概括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调理论创新,重视数字与人文的融合,进行跨学科与跨地区联合;二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的创新引领,文学伦理学批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体现出原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先后开设博士课程和硕士课程,尝试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加以引导;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的数字化探索,具体包括探索课程数字化的必要性,探索课程数字化的可行性以及“外国经典名作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系列有声书。

陈后亮教授介绍了苏晖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高度评价苏晖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肯定并鼓励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到课程内容建设的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份子,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肖伟胜教授在题为“基于虚拟教研室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为例”的报告中,指出针对当代西方批评理论流派林立、纷繁复杂的情况,同时对本土学生面临文化差异、语言媒介、思维模式转换以及时间转换等问题,倡导应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实行教学策略和举措,首先要打通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诗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并举的能力;其次要打通语言关,回归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衍生的文化语境,培养学生的元典精神;最后是比较视域的建立与中西批评理论的跨文化对话,培养学生的批评质疑和创新精神。他给出创建虚拟教研室的具体方法,要依靠平台支撑,将组织虚拟化,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运行模式,加大教研产出和实践成果,并且借助分布式认知理论为虚拟教研室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大桥教授总结了肖伟胜教授的主题报告,赞扬肖伟胜教授在解决当代西方批评理论面临的一些教学问题所作出的贡献,认为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虚拟教研室在价值尺度上必须做到践行知识共享,提升教师发展的专业协同;助力对话协商,实现教育群体的智慧融合;建立发展愿景,变个体进步为共同体发展。

单小曦教授在题为《教研融通与师生共建——探索合作式新媒介文艺批评教学模式之路》的报告中,分析了数字新媒介时代传统文艺批评教学的局限性,即教学内容局限;学生对文艺批评及课程教学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教师从事的前沿问题研究与教学内容割裂甚至冲突;传统文艺批评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体性;面对数字新文艺时代的文艺发展现实,文艺批评课无法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发掘问题之后,单小曦教授面向新媒介文艺发展现实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进行探索,认为应当深耕相关研究,将学术成果引入教学;把新媒介文艺现象确定为文艺研究与批评对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主讲教师主导的、以校内教师为主题的、以校外专家为辅助的阵容强大的师资团队;实施以成果为导向、贯穿课前课上课后多个环节和师生合作共建的教学组织形式。

禹建湘教授归纳总结了单小曦教授报告中提出的四个方面,即数字新媒介时代传统文艺批评教学的局限性,面向新媒介文艺发展现实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探索,优秀研究生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培育的助推和合作式批评模式探索的再出发。禹建湘教授认为单小曦教授提出的实现批评的“人-人”合作向“人-人”与“人-机”双重合作的升级是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需要将数字人文批评方法特别是AI/AGI批评助手引入批评实践和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研究对象由书写-印刷知识转变成为电子文本,更使得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数字技术化。禹建湘教授还指出面对数字新媒介时代文学批评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对网络新媒介文学存在偏见,老师只讲授传统经典文本而不讲网络文学,单小曦教授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马都尕吉副教授在题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的报告中介绍了青海师范大学《民间文学》课程基本概况,包括内容简介,教学方式,课程目标和使用教材。马都尕吉副教授特别强调推荐使用华中师范大学主编的《民间文学》教材,认为该教材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重视多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中国民间文学的贡献;在重视吸取本学科国际成果的同时,着力突现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新成就;以现代文化的宽广视野审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它具有现代人文学科的品格。马都尕吉副教授还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教学反思进行了陈述,总结经验,认为应当做到课堂与田野双向融合,教学内容中的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方法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中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彰显与养成以及教研相长的实践中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且以“风搅雪”花儿和活形态史诗《格萨尔》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孙正国教授赞扬马都尕吉副教授在民间文学做出的贡献,并对马都尕吉副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格萨尔》史诗研究,二是藏族神话研究,三是民俗学研究,四是叙事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研究;孙正国教授认为马都尕吉副教授的报告具有鲜明特色,包括围绕着新文科背景来讨论民间文学课程的建设;介绍了青海师范大学在教学上所具有的优势;强调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养成;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整合在一起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形成民族归属感,对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对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经验和价值。
分论坛线上会议
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专家主题报告和各分论坛小组讨论,就相关议题展开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分论坛小组包括:虚拟教研室与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当代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近现代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西方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新媒介文艺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虚拟教研室与民间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等八个小组。


第一组上半场由湖北大学黄晓华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汕头大学黄继刚教授;下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徐敏教授主持,与谈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阎伟教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文学批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司俊琴、陈梦熊和陶乙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学批评与课堂教学的融通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胡泽球提出了基于全人类发展的“新中文”专业人才结构模型及课程体系建构设想;郭芳丽在课程思政视野下进行文学批评的文体论教学探究;卢春晖以“现代主义英语文学”课堂为例,研究英语文学课程的去殖民化问题;胡涛提出了虚拟教研室与文学批评新形态教材设想。下半场,于云教授提出以休闲伦理教育教学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构想;庞芮主张在混合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刘凡睿探寻了人工智能促进语文教学创新的实施路径;吴铮在新文科背景下研究虚拟教研室中古代文论文献资料库的建设问题;康惠婷从多模态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初级汉语综合课《我的家庭》教学设计问题;张晓晴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虚拟教研活动中的美育课程研究;田艳从人机交互与拟真课堂的方面,探索文学虚拟教研室与沉浸式教学之间的关联。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徐敏教授组织,白雅洁同学记录。

第二组上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万娜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湖北民族大学范生彪教授;下半场由荆楚理工学院吴浪平教授主持,与谈人为太原师范学院毛郭平教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吴浪平教授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毛郭平教授认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教学创新中具有重要价值;张慧敏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现和运用问题进行探讨;严艳老师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虚拟教研室和课程思政研究;杨淋麟认为在虚拟教研室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创新;汪志悠和崔豫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虚拟教研室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新的构想。下半场,王健教授提出要重新调动80年代资源从而实现其现实意义,在当代如何将“美学”变成“美育”;范生彪教授以虚拟教研室为立足点,阐述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体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创新作用;张蕊晗老师探寻了新文科视阈下虚拟教研室的成立对提高课堂思政的质量有明显效果;石祎明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感性思想谈及其对于文学批评教学的启示;李一娣对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高树博教授深入探讨虚拟教研室对于批判理论的教学与跨学科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沈文秀老师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探究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理基础、基本原则、创新路径。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万娜教授组织,张璐瑶同学记录。

第三组上半场由贵州师范大学何林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湖南大学陈晞教授;下半场由郑州大学梅启波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浙江工商大学方英教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张连桥、王光祖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以及对比较文学教材改革的启示。吴琳探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陈富瑞、梅启波均注意到虚拟教研室在英美文学高阶课程探索、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潮莉提出结合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课程思政虚拟教学研究的创新探究。惠赛伊德从《间谍》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伦敦想象”与现代性困境;方英从“空间转向”出发,探讨了地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下半场,陈晞以研究生翻译专业“中国语言文化”这门课为例,探讨将思政元素和中国文化及语言特点的有机契合。何林认为虚拟教研室的建立,必将助力不同批评方法的融合以及国内外传播。尚广辉以路易丝•厄德里克书写理想的共同体的代表作《拉罗斯》为研究对象,探讨原住民传统文化和价值对濒临崩解的亲族共同体的自我救赎的重要意义。张驰总结了族裔文学研究的三大类别,提出族裔文学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拓展和研究范式转换应该破除思维定式。何锦绣从托马斯•沃尔夫小说中的火车媒介出发,讨论了空间流动的文学绘图与伦理身份之间的多维映射。黄月婷分析《太阳照常升起》人物在伦理选择过程中受兽性因子支配而引发的伦理危机,并探究海明威对重构美国战后伦理秩序的期盼与思考。郑冰清从“留下还是逃离”“沉默还是诉说”“记住还是遗忘”三个问题出发,讨论了古尔纳短篇小说中伦理身份与伦理困境的聚焦于呈现。丰钰辰认为古尔纳的小说是一种历史、地理与文学叠加重构的创作,并具体分析了相似伦理身份中的不同伦理选择和伦理身份的重构与救赎。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杜娟教授组织,朱思颖、沈思含同学记录。


第四组虚拟教研室与当代文学批评教学创新研究小组上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窦金龙老师主持,与谈人为武汉大学朴婕老师;下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王仁宝老师主持,与谈人为华中师范大学杨晓帆老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当代文学批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朱全国老师和刘丽君同学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虚拟教研室如何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较好地应用;何亦聪老师和毛思敏老师思考在当代文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崔文骏老师研究了“荐书视频”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刘雨农老师则对新文科背景下《融合新闻学》课程的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朴婕老师对上半场会议进行总结,指出本组讨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涉及到宏观政策指导,又谈论到具体的实践问题。下半场,陈国和老师以李鲁平的《武汉传》为例分析新时代武汉文学形象的重建;许永宁老师研究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新诗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模式建构;邱婕老师基于OBE理念,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虚拟仿真课堂建设与实施路径;张玫老师在新文科背景下研究中西部地方师范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谭复博士从课堂内外的文学现场入手,思考北师大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教与学;李靖同学以《沉沦》《迟桂花》为例,研究中学语文郁达夫教学扩展阅读;宋吉祥同学以襄阳地区诸葛亮文化为例,探索了虚拟教研室推动下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杨晓帆老师根据本组讨论,总结了虚拟教研室将来扩展的三个方向,第一,将文学现场与经典教学相结合;第二,在批评实践手段上实现“跨界”;第三,将地方文学资源引入教学。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杨晓帆老师组织,冯静远同学记录。

第五组上半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金梅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江汉大学张贞教授;下半场由长江师范学院彭福荣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新疆财经大学黄海英副教授。本组主题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虚拟教研室与近现代文学批评教学创新。上半场,彭福荣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如何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李金荣分享了古代文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殷满堂提出了《文学批评》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沈壮娟、黄海英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分别探讨了虚拟教研活动中的资料库体系化建设以及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下半场,张贞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路径;刘涛提出了中国近代文学批评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张金梅、刘卓、黄晔均以新文科背景下虚拟教研活动为背景,张金梅以《文心雕龙•序志》为例,展开了课程思政研究;刘卓探索了资料库的建设实践;黄晔研究了虚拟教研活动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问题;范亚楠在新文科背景下分析了深度学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卢琼进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课程的数字化创新研究。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刘涛副教授组织,陈雨欣同学记录。

第六组上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颜芳副教授主持,韩山师范学院吴亚南副教授与谈;下半场由贵州师范大学周晓露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徐文贵讲师与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西方文学批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王敏和徐文贵探讨了虚拟教研室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教学中的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性应用问题;杨波探究了高校文学理论课程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周晓璐探索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教学与虚拟教研室建设之间的交互关系;李敏锐探讨了《中西叙事理论》在线课程的建设问题与对策;蒋艳丽以发展提升师范生文本教学解读素养为目的,进行了文学理论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庞淑贤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究了虚拟教研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与策略;范博恒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了虚拟教研活动中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研究。下半场再纳汗•阿不多探索了高校文学理论课程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教学的关联;吴亚南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线上教学活动评价问题;张乃午以《艺术概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颜芳以虚拟教研室的西方文论课程建设为例,进行了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周娆探寻了“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赵然以科幻小说《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为例,探讨道家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融合之处;钟以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集中的中国形象。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颜芳副教授组织,李芊慧同学记录。

第七组上半场由贵州财经大学周兴杰教授主持,与谈人为长江大学肖祥副教授;下半场由山东理工大学翟羽佳副教授主持,与谈人为南昌师范学院郭琳副教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新媒介文艺批评教学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郭琳探讨了生成式智能时代的技术认知与虚拟教研活动中的资料库建设;齐立森在文化元宇宙背景下研究了虚拟教研室的场域构建与教学形态创新问题;翟羽佳、赵英乔探讨了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的学科定位与教学现状;鲁鹏飞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探索了影视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重构途径;王永凯以视觉文本为例,研究了虚拟教研活动中的跨媒介意识;谢恺晴聚焦两个关键词,从后人类身体观出发谈论了虚拟教研室实践;孙旖旎研究了虚拟教研活动中的教学评价问题。下半场,周兴杰、贺予飞、刘佳敏聚焦网络文学批评,讨论了其教学困境、同质化问题,以及与其他类型批评的关系问题;肖祥从教材出发,探讨了网络文学的课程教学现状;聚焦具体作品,焦新浡谈论了《百年孤独》中的异托邦建构,伍勇进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探索了《瑞普•凡•温克尔》的主题建构;朱慧敏研究了新文科背景下虚拟教研室与中西部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组织,沈靖雯同学记录。


第八组上半场由太理工大学夏楠教授主持,与谈人为湖北民族大学柳倩月教授;下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胥志强副教授主持,与谈人为广西师范大学岑学贵教授。本组主要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虚拟教研室与民间文学教学的创新问题展开了探讨。上半场,各位老师集中探讨了民间文学虚拟教研室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推进新文科建设下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岑学贵、林安宁和侯姝慧教授共同号召在数字时代下,共建民间文学数字资源平台,主张将数字影像研究和民间文学课堂教学相融合;果海尔从新疆地区的高校民间文学教学实践出发,为民间文学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胥志强提出构建民间文学田野资料“云空间”,推进高校学生从文本走向田野的新设想;熊浚结合完整民间文学选修课的教学个案,探讨了民间文学课程从传统教学方式到多维教学课堂的创新实践;廖栋雯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教研平台、构建虚拟教研团队、探索虚拟教研模式、开展协作教学研究,突破中西部高校教学时空限制,促进民间文学教学思路更新。下半场,柳倩月教授以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为对象,阐明了当代民间艺术作品与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谭璐以云南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提出民间文学“当代——传统——民族”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设想;夏楠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提出了将民间文学纳入文化类课程建设的探讨,启示性地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体系建设;徐金龙从新文科建设的视野出发,提出了对民间文学交叉学科建设的恢弘设想,分析了以技术手段增加文化资源转化路径的问题;熊威从大文学观视域讨论民间文学“边缘化”的问题,主张发扬民间文学独特的学科优势,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民间文学回归大文学学科的进程;张静根据具体教学实践,介绍了以经典神话为教学案例展开民间文学文体体系的教学经验;冯叶介绍了1976年以来蒙古地区民间故事的绘本在日本流传的情况,扩宽了民族文化的研究视野。本小组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张静副教授组织,胡玉青、祝丰慧同学记录。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徐敏教授主持。首先,来自八个分议题小组参会代表依次汇报了组内议题的讨论情况,他们分别是宁波大学副教授胡泽球、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毛郭平、广州大学教授张连桥、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谭复、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涛、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敏锐、长江大学副教授肖祥,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静。

闭幕式主持人 华中师范大学徐敏教授

分议题代表汇报发言

接着,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员李远对虚拟教研室自2022年获批以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他表示,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智能+”时代创新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理念、建设标准、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努力做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新型教研平台建设、名师示范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的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文学的深度融合、新形态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开发多样态资源,促进教研教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正通过打造微视频、示范课、新形态教材等样态丰富的资源,促进文学批评的专题研究、术语阐释、文本分析等多重路径发展。截至2023年11月,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共享文献总数为1226个,《融媒体时代“当代文学批评”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弹幕文化与文艺变革》《武汉大禹传说的景观叙事》《“文学批评”与数据采集》等课程微视频已经制作完成,“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声书、“文学批评”新形态教材也正在加紧建设中。第二,打造精品课程,凸显前沿特色。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各门课程特色已初显成效,在武汉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现了“本—硕—博”课程的全覆盖;《中国民间文学批评》课程运用读书汇报、小组研究、经典改写改编、研究论文等形式,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文学批评》课程使用了“数字画布”教学技术,实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高效研讨—教师课后反馈”的统一,等等。第三,建设宣传平台,提升互动影响。2022年7月11日,“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是国内较早创办的以宣传虚拟教研室活动、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公众号。截至2023年11月,微信公众号累计阅读次数超2万人次。“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网站也于2023年3月上线,未来,教研室的各类资源与成果将全部上传至网站,力争实现全国各地师生共享共建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资源。最后,培育优质论坛,推进共建共享。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于2022年11月20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共有来自全国151所高校的520名学生报名参加。而本次中西部高校“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会议,也吸引了30多所高校的150余名师生在线研讨,对进一步探讨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增进区域高校的交流,整合多专业教学资源,促进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罗京接着为本次会议闭幕式发表了致辞。她盛赞华中师范大学“云上中文”平台在核心理念和顶层设计上十分成功,把握了数字化和新文科的发展趋势,是探索文学批评教学信息化、国际化的有效形式。罗京编辑提出,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未来在教材方面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建设“教材+数字案例”课程,推动文学批评教材编写更加生动、有趣,在教材编写中充分体现美育重要性,以文学的美育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二是在教材编写中注意加入思考题板块,以趣味性、生活化的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实现文学批评教材的价值导向目标和虚拟教研室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黎杨全对大会闭幕式做总结报告。他表示,本次中西部高校“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会议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结合:第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充分结合。本次会议是以往的学术研讨会中较少出现的纯粹教学会议,与会专家和150多名参会者都拿出了科研的态度来对待文学批评的教学问题,这是具有一定开创性的;第二是跨区域与跨学科的结合。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中西部高校教师的教学共享与教学共同体的建构,30余所中西部高校师生的汇聚,能够有效促进中西部高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学批评教学问题的研讨,实现中西部高校教师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机制;第三是虚拟教研室与新文科建设的结合。本次会议以虚拟教研室为突破口,形成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优势,八个分议题连结起来,能够有效探索中文专业交叉融合机制,促成新时代新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在总结发言最后,黎杨全教授再次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全体参会人员、学校学院和会务组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至此,中西部高校“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虚拟教研室会议在线上参会者的“刷屏”祝福与线下会场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