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前沿问题与批评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通知
尊敬的______先生/女士:
您好!
当今文学批评面临着诸多前沿理论问题。数字资本主义深刻改变了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学活动更深入地渗透进了平台资本、大数据、算法及社交媒体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回答这些新问题。人工智能文学也带来了新的批评话题,怎么阐释与评价这种文学,评价标准仍然是“人的文学”标准还是AI、机器的标准?事件理论打开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角与新可能,从事件理论出发,如何重新看待文学批评的时间性、创造性、生成性?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构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生成与发展的背景,创意写作改变了传统写作学的文学观念,更注重批评的作者视角、创作过程与创意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学批评资源的现代转换问题。对这些前沿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学批评话语的创新。
为响应教育部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的号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拟定于2024年11月15日(周五),召开“文学批评前沿问题与批评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特邀请全国学界同仁拨冗参会。
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为体现虚拟教研室的特点,本次会议在线上召开。会议将颁发“论文宣读证书”,并推荐发表优秀论文。会议相关事宜如下:
一、会议议题
1.数字资本主义与文学批评的转向
2.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
3.事件理论视域下的文学批评
4.伦理转向与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5.创意写作与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学批评资源的现代转换
二、会议时间
2024年11月15日(周五)全天。
三、会议其他事项说明
1.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
2.请参会学者于2024年10月20日前,将会议回执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至会议指定邮箱:1753420079@qq.com。

3. 参会论文请于11月1日前发至会议指定邮箱:1753420079@qq.com,以便编制会议手册和论文集。参会论文注释为自动脚注形式,每页重新编号。论文请以标题、作者姓名(单位、所在省市,邮政编码)、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顺序编排,文后请附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四、会务组联系人
黎杨全:18323441578
颜 芳:17371283987
李 远:13697357667
五、部分发言嘉宾简介(按姓氏拼音排序)

程苏东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3),兼任《传统文化研究》副主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主要从事汉唐经学史、经学文献学、先秦两汉文学、早期书写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著有《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霍英东青年科学奖(202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集体,202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2024)。

胡疆锋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文化研究、网络文艺,担任中国文联首批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年度签约评论家、北京评协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出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制度的后果:中国现代文论的构型》《云游于艺: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等6部专著和《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等3部译著,曾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优秀文艺评论著作奖、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合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

蓝江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思想、数字资本主义,主要著作有《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2024)《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2022)、《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2018)。译有阿甘本《国王与荣耀》《什么是哲学?》《语言的圣礼》《宁芙》《品味》,和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逻辑》等著作。

刘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出版《理论之后的写作》《事件思想史》《文学理论初阶》等学术专著与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第九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主讲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尚必武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 (ESCI收录)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叙事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在《文学评论》、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等刊物发表A&HCI、CSSCI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202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王行坤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理论与文化、古希腊思想。近期发表论文有《论七十年代阿尔都塞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2023)、《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重访古典希腊的“劳动与政治”》(2022),主编有《“后工作”理论》(合编,2022),译著有《狄俄尼索斯的劳动:对国家—形式的批判》([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2022)、《大同世界》([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2016)等。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AHCI刊物Critical Arts编委。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7)、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上海社科新人(2010)、上海曙光学者(2009)。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5和2022)等各类项目11项。已出版《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2004)、《观看的文化分析》(2007)、《城视时代》(2016)、《西学中话》(2020)《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2021)等著述13部。

张永禄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博士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美学学会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从事创意写作、网络文学和当代审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在核心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和译著4部,《类型学视野下中国现代小说研究》(2012),《新世纪文学的变局与审美幻象》(2018),《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2023),《剑桥创意写作导论》(2022,合译),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多部应用写作类教材,其中一部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排名第二)。

周志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创新团队“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成员,《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天津美学学会会长,天津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台湾)明道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协网络专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致力于声音政治、文体哲学和虚拟现实等当代文化批评理论研究,著有《寓言论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二〇二四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