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中西部高校文学批评教学的 共建与探索”圆桌会议成功举办

(通讯员:王越)20251022日,人工智能时代中西部高校文学批评教学的共建与探索”圆桌会议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和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联合承办,会议汇聚了来自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安徽、贵州等多地高校的教师和学子,武汉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等13所中西部高校的学者参与分享

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黎杨全主持,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分别就AI发展下的文学批评课程与教与转型、中西部高校教学共建路径探索等重点议题展开分享和讨论。

上半场由武汉大学的李遇春教授主持和评议。

西北大学的谷鹏飞教授以自己教学的批评课程实践为切入点,指出目前学生普遍依赖AI完成课程任务,导致知识结构的同质化危机。以问题为导向,谷教授认为文学批评教学应采取阅读原典与研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感受和多重感官体验,对抗AI带来的思维惰性。

兰州大学的王大桥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批评的形态与批评家任务展开分享,以华东师大写作智能体为例,指出AI已经深度介入文学创作,并重点解读“远读”概念。王教授提出,AI时代文学批评的核心是要重建符号与身体感知的联系,通过作品衡量人类与世界的感觉纽带,避免生存意义模糊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陈国和教授分享了文学批评教学的历史化和当代性问题,认为文学批评历史化存在三个共性取向和问题,一是“知识批评”;二是周边批评;三是史料批评进一步指出解决之道在于增强历史意识和现实感,历史化是文学批评知识化、科学化的重要表现,核心是让批评回归文学本体,平衡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

江汉大学的张贞教授聚焦AI时代文学批评教学探索,辩证分析AI在文学领域的价值与局限,进而提出了文学批评教育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借AI辅助精准纠错与验证;二是师生情感在场,用前沿案例激发兴趣,推行多样化考核;三是在地化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真实文学场景。

太原师范学院的毛郭平教授通过测试,揭示AI生成的评论虽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却也会呈现家族相似性暴露出其自身缺乏真实文本锚点的本质缺陷。他建议教学中通过“AI批评文本与传统批评对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既承认AI的快速与变通性,也反思传统批评的修正方向,探索文学批评新形态。


长江大学的肖祥教授聚焦AI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指出我们应该关注人工智能的外在具体表现及结果。从外在结果来看,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作品我们已无法将它们从人类作品中区分开来。人工智能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的“集体智能”。面对人工智能,文学批评不仅仅是阐释,更是一种生产。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将迎来新生。


下半场由西北大学的谷鹏飞教授担任主持和评议。

武汉大学的李遇春教授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文学批评理论教学多受形式主义等文论影响,过度聚焦文本内部解读,导致教学脱离实践,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日益狭窄李教授认为数字时代文学批评教学需加强批评各个理论之间的融合,打破单一理论局限,培养学生综合性批评能力中文教育接地气,避免盲目追逐技术风潮。

安徽大学的周志雄教授结合网络文学研究经验,分享AI时代文学批评教学的挑战与应对。他指出,当前学生作业、论文中AI痕迹普遍存在虽认可AI作为工具的价值担忧过度依赖会淡化读者层次性,将复杂人文价值简化为指标。他提出远读+精读的人机协作模式建议教师示范AI辅助学术阅读、写作警惕学术风险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而非直接依赖。

新疆大学的邹赞教授围绕新文科视野下文学批评方法与人才培养展开,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提出三大核心方向:一是学科重构,打破传统壁垒,推动深度交叉融合;二是价值重塑,在数字时代坚守人文核心价值,提供实践指引;三是培养目标重塑,塑造具有中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他分析新文科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主张强化经典研读,构建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的梅兰教授探讨AI时代文学批评生态的变革,认为AI批评已成为第四种批评形态预示全民参与批评时代的到。同时指出,AI的发展暴露出的文学批评领域伦理缺失的问题,这可能AI写作的原创性危机更紧迫。梅教授认为,与其担忧AI取代批评工作,不如借此契机重建批评的人文底线


遵义师范学院的罗宏梅教授直面中西部二本院校的文学批评教学难题生存危机,指出AI时代学生作业表面规范却缺乏深度思考,并重申中文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罗教授提出两大建议:一是改革课程体系二是推动虚拟教研室共建弥补中西部高校教学资源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


新疆财经大学的黄海英教授结合本校应用型高校定位,分享AI赋能文学批评教学的实践成果,一是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将边塞诗、风景文学、新疆题材红色电影融入教学,实现文化润疆与专业训练结合;二是AI技术落地教学,自研文艺理论AI智能体,引导学生运用云平台开展文本分析。黄教授同时强调,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需警惕模板依赖与思维驯化。

会议最后,黎杨全教授总结当前存在人类批评AI“AI批评人类化的双向趋势,指出AI并非导致依赖或表层化,成为提升效率的工具,其关键在于构建人机共生的良性关系。

黎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成果,多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展开的讨论既丰富了会议主题,又凸显了人文关怀与技术理性的张力同时明确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落地细节,将在未来与众多中西部高校进一步展开密切的交流和协作。



















请选择登录身份

授课老师

普通用户

欢迎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如您已忘记密码
可联系教研室客服找回密码

400-000-000

欢迎注册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设置

管理头像

上传

用户名称

个人介绍

取消

王洪涌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一、个人简介

王洪涌,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1.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或训诂学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2.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文化解密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教师口语中国语言学史

研究生课程:

汉语词汇专题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词汇和汉字教学研究

在线课程:

中国大学慕课网:汉字文化解密(主讲)古代汉语(参与)

云上中文:汉字文化解密 古代汉语 汉字解密 中国语言学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二、科研成果

(一)项目: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

1.2014年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已结项,优秀。

2.2016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专项)“新手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