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越)9月12日上午,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2025年工作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教研室召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相关课程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黎杨全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在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带头人胡亚敏教授提议下召开。会议伊始,胡亚敏教授对本次会议主题做说明,明确以中西部为基点、以课程为核心,加强人工智能与课程建设、教学的深度融合。

会议在黎杨全教授的主持下,聚焦AI赋能与数字化教学创新的核心任务,围绕课程资源建设的工作进展、经费管理情况、教学成果奖申报三个议程展开深度研讨,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凝聚共识、明确路径。

会议的第一个议程由教研室各课程负责老师汇报前一阶段工作进展。
徐敏老师结合前一阶段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技术在课程应用中的具体效能,将重点落实在利用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与批判性思维上。课程通过引入AI助教,根据课程内容实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用AI,深度认识AI的边界及使用场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将逐步开发小型智能体,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苏晖老师指出应系统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增强纸媒与数字媒介的联动,探索嵌入式数字人辅助答疑功能在教材中的应用。借助学术会议等平台持续推广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经验与成果,并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引入“AI学伴”模式,组织学生协同AI工具完成学习任务与课堂展示,推动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李炜老师探索教育戏剧与AI技术的融入路径,以印尼汉语教学为场景,提出“AI智慧+教师智慧”双驱动模式,引导学生运用AI生成数字人、制作动漫视频与插图,并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互动。

颜芳老师在暑期完成了文学批评慕课资源的更新工作,并积极推进该课程向智慧化方向升级。签订智慧课程建设合同,重点开发知识图谱自动生成与AI助教系统。此外,“华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数字化与智能检索等功能,并初步集成AI答疑助手。团队还积极布局多模态技术研发,未来将推动文本与非文本全媒体信息整合分析,为文学批评学科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路径。

王仁宝老师就课程建设相关工作进行简短汇报,依托研究生课程并借助杂志平台平稳推进AI赋能课程的尝试和实践,并组织研讨会围绕作家作品生成相关内容及成果,预计明年正式刊发。

窦金龙老师就下半年课程活动计划进行了汇报。他表示,团队将积极拓展课程互动形式,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引入纪录片主创团队参与交流等形式,共同探索传统课程模式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课程注入新技术活力。

李远老师在本阶段课程建设中,系统梳理与整合了核心教学内容,重点对课程关键词进行了系统搜集与整理。该批经过归纳的知识单元将于后期作为数字资源全面接入教学平台,并面向学生开放使用。

刘涛老师结合AI赋能主题介绍了目前课程在AI视频制作等技术融合方面的实践成果。未来,课程将进一步探索AI生成技术的深层次应用,致力于推动其在教学设计、内容生产与评价反馈等环节的全面发展。

张静老师分享了课程以走向田野、走向作品为核心,引导学生从民间文学视角切入多元媒介作品,涵盖影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课程注重对经典作品开展诗学解读,拓宽研究的覆盖面和深度。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文学教学与研究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点,推动传统人文研究方法与前沿技术的创新融合。

万娜老师在本学期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建设中,重点推进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方法与二级学科实践相结合,通过AI技术开展文学批评实践。并在新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重构,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AI工具开展互动研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技术优势。

杜娟老师表示将在下半年重点开展智慧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工作,将课程资源持续修订完善。在开设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中,杜老师于开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偏好调研,及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相关读本,并计划围绕科学选择、科学伦理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深入课堂讨论与思辨训练。

付林鹏老师指出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积极融入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教学与现代AI融合创新。在教材开发中探索构建文论知识图谱,并计划引入AI辅助分析系统,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心雕龙》等经典文献,配套的微课计划引进智能标注与可视化技术增强学习体验。此外,团队正积极推进虚拟教研室在诗教课程中的应用,尝试通过新技术实现古典诗歌的互动演绎与智能赏析。

黎杨全老师表示新媒介文艺批评课程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完成系列专题课程的整体设计。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融入新媒介与人工智能,构建了适应数字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已完成相关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为师生提供新媒介案例、交互式练习等学习资源。

期间,胡亚敏教授同步解读国家、学校的最新政策、方向,强调AI赋能教学创新以及课程建设内容为王的发展重点,针对人工智能与课程有机融合的具体问题与到会老师热烈交流。
会议第二阶段,由黎杨全老师介绍教研室的经费使用情况,明确专项经费的分配机制,将重点用于支持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经费采用专项保障+项目驱动的双轨模式,全面赋能教研室的数字创新。项目经费使用坚持AI导向,鼓励教师以个人或团队形式申报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教改项目,支持范围涵盖智能教材编写、论文发表、教学数据库建设、微视频课程开发等多种成果形态。同时,特设成果奖励资金,重点表彰在AI教育应用、教创竞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与个人。
会议第三阶段围绕教育成果奖申报工作,聚焦现有材料与特色不足的短板,明确以整合资源、凸显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策略,聚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成果。将重点突出文学院在“AI+教育”领域的长期积累与创新实践,依托学院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深厚基础,以及虚拟教研室、一流学科等高质量平台,继续深化具有学科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本次会议为虚拟教研室下一阶段工作划定清晰路线图,通过AI赋能教学、精准分配资源、攻坚成果申报,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教学基础,为推动文学批评课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